分享到:

山乡“蝶变” 贵州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

山乡“蝶变” 贵州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

2020年07月25日 19:3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山乡“蝶变”贵州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
    航拍海雀村林场一隅。 岳旺 摄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山乡“蝶变” 贵州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

  中新网贵州毕节7月25日电 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山乡“蝶变”:贵州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

  作者 石小杰 岳旺

  “住上小洋房,开起小汽车,走上致富路。”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告诉记者,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海雀人告别了绝对贫困,将绿水青山变成了战胜贫困的“金山银山”。

村民在食用菌大棚里务工。 岳旺 摄
村民在食用菌大棚里务工。 岳旺 摄

  近日,记者走进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

  “海雀”在彝语中意为“湖水灌注的地方”。海雀所在的赫章县,是“夜郎故里、贵州屋脊”。“海拔二千三,收入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矬。”曾几何时,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足5%。如今,这里满山苍翠,引人入胜。

  松林似海,一眼望不到边;串户水泥路干净整洁、蜿蜒盘旋;白墙青瓦的漂亮民居高低错落、鳞次栉比,这是如今的海雀村。

  海雀村发生的变化离不开已逝老支书文朝荣,从1987年冬天开始,文朝荣带领海雀村村民在荒山上种树,把荒山秃岭逐步变成了现在的万亩林海。

村民开设的农家乐一隅。 石小杰 摄
村民开设的农家乐一隅。 石小杰 摄

  1995年,海雀村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如今,海雀村林地面积达13400亩,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5%上升到了现在的70.4%。

  “全村的林木价值超过8000万元,人均经济存量约10万元。”文正友说,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把万亩林海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

  2017年,海雀试种矮化苹果,凭借优良的品质和爽口的口感在当地“一炮而红”。如今,每年的苹果还未长出,就已被各地的经销商预订了。

  “林海里还试种了17种中药材。”文正友说,除了发展“林下经济”,每年仅采摘松果,一些农户就能收入5000元。

  “没想到我们海雀变化这么大,再也不戴贫困帽了。”村民王光德告诉记者,他在村里当护林员,子女在村里的基地务工,家里年收入能超过10万元。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近年来,海雀村精准发力,因地制宜探寻适合本地的产业。民族服饰加工、特色农作物种植等产业方兴未艾,500亩苹果基地、10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20万羽蛋鸡养殖场逐渐成型。

  “2016年,海雀村已整体脱贫,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文正友介绍,这些年,海雀村基础设施大变样,有了漂亮的现代化小学和标准的卫生室。

航拍海雀村一隅。 岳旺 摄
航拍海雀村一隅。 岳旺 摄

  2019年,海雀村路灯增加到了133盏,覆盖了全村所有公共道路;完成了7米宽7公里长的观光大道;13户村民完成民宿改建后入股村合作社,能够提供50间星级酒店标准的房间,可接纳95人住宿。

  “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文正友说,养猪、养牛、种中药材、开农家乐,村民们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多。

  走进海雀村里的海雀展览馆,面积1200平方米的展厅利用现代展陈技术,展示了曾经的海雀村生态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饥寒交迫的历史;同时,展馆内通过实物、照片与真实事迹展现了海雀村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

  在海雀村复原区,“杈杈房”“茅草房”“土墙房”,房屋的不断改变见证了海雀村的发展变化。

  “摆脱贫困只能说是起步,我们还要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继续加油干。”文正友说,一手发展林下经济,一手打造乡村旅游,海雀的未来将越来越美好。(完)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