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历史建筑面临险境 名人故居一片狼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上海老城厢历史建筑面临险境 名人故居一片狼藉
2009年01月14日 17:36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本报读者曹亚平来信反映,老城厢北施家弄146号的老建筑面临被拆迁的危险。这样的建筑在老城厢很少见,希望呼吁保护。这位读者曾于2000年向本报呼吁保护钱业公所。本报记者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并作报道,最终钱业公所被整体迁移保存,并被列为文物保护建筑。曹亚平这次呼吁保护的建筑位于原钱业公所的对面。

  记者将此信转给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引起高度重视。昨天,文管委有关负责人邀请市规划局专家赵天佐、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史专家薛理勇等一同前往现场察看。

  陆伯鸿故居一片狼藉

  七拐八绕,好不容易在一片残垣断壁拆迁工地中找到了北施家弄146号。建筑沿街的北外墙看上去并不起眼,有点特别的是在三楼外墙上隐隐可见十字架的印迹。走进去才发现这幢建筑有气势——由3幢楼房和两个院子组成。北楼建于1910年,为3层砖木结构,清水砖墙采用的是清朝传统的建筑工艺,但整体结构却是西式的。大门两侧从一楼到三楼均有罗马柱,走廊栏杆系水泥浇注,为民国风格的宝瓶式。第二幢建筑是上世纪30年代最时髦的、美国流行过来的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钢质栏杆阳台、钢窗,整体造型简洁流畅。

  上海历史博物馆专家薛理勇一见这栋建筑,就对记者说,这应该就是老城厢大名鼎鼎的陆伯鸿故居。“你知道陆伯鸿的地位吗?比你过去写过的王一亭分量更重啊!”薛理勇说。陆伯鸿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名企业家、慈善家和天主教人士。光绪元年他出生于上海南市区,18岁考取秀才,后曾去法国考察学习4年,参与编纂《法华新词典》。他创办了第一家民族资本钢铁厂兴和钢铁厂(上钢三厂前身),以及南市水厂、华商电车公司(如今的11路电车曾属于这家公司)和大通轮船公司,曾任华商内地电灯公司经理、闸北水电公司经理、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委员长,是第一批进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的5位华人董事之一。

  陆伯鸿一向热心于慈善活动,先后开办了7所慈善机构:新普育堂(20世纪上半叶上海最大的收容社会弱者的设施)、上海普慈疗养院、杨树浦圣心医院、中国公立医院、南市时疫医院、杨树浦诊疗所、北京中央医院。陆伯鸿虽然早已是名闻上海的巨富,但他经常到新普育堂,系起围裙,照料那些病人,而且还让他的几个儿子站在一旁,让他们学会怎样善待穷人。他还创办了5所中小学。他还是有国际影响的天主教人士。他的小儿子陆薇读至今仍住在这幢老建筑内,现年96岁,已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历经沧桑的陆伯鸿故居内一片狼藉,一些墙面也被损毁。“好在总体框架保存完好。”市文管委地面文物保护处处长谭玉峰说。

  据悉,有关职能部门已发出指令,停止对陆伯鸿故居的拆迁,等待进一步考察论证。

  沈家大宅东南角被拆

  看完陆伯鸿故居,顺路在周围逛了逛,在花衣街和王家码头街路口看到一幢东南角已被拆的老宅子,便走进去看看。一看不觉大吃一惊——这幢老宅的精美尤胜陆伯鸿故居一筹!马上招呼文管委专家一起来看。这些见识过无数历史建筑的“老法师”们走进宅院都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噢!”

  这是一幢中西合璧、雕梁画栋的深宅大院。

  这幢大宅前后共有四进。穿过第一进门埭楼,为第一进前院。院前正中设仪门,两侧用大青砖砌筑防火墙。进入一扇黑色石库门,就是第二进的五开间的官厅。正厅高大宽阔,雕梁画栋,圆柱上方有镂雕精细的翼状木饰,似乌纱帽的叶子。居民说,人称此为纱帽厅。

  整幢大宅的精华部分是第三进的正宅。无意中走进第三进天井,眼前的景观让人惊叹不已。这是一幢非常漂亮的五开间三层楼圈廊式建筑,一楼的每个开间都建有一大两小的3个红砖拱券。正宅的二楼和三楼围绕着天井建有漂亮的回廊。二楼回廊的铸铁栏杆是欧式花纹的,而三楼却是中式寿字花纹的。美轮美奂,玲珑剔透。

  记者查索资料,发现这应该是清代著名沙船业巨商的沈家大宅。

  清代上海沙船业的巨商有“朱、王、沈、郁”四家。福建来沪的沙船商沈家的大宅院,初建于咸丰十年(1860年)。这座大宅还有个很奇特的地方,就上海其他地方的大宅院习惯坐北朝南来建造,而它是坐西朝东,据说是象征沙船业面向大海的传统。民国初年(1920年),沈氏家族衰落, “沈家大宅”被卖给了上海另一位沙船商严同春。严同春对其进行了西化改造,添置了现代化卫生设施。

  这样精美的历史建筑正在被拆迁,专家直喊“心痛”。一路匆匆,街边还见到不少有模有样的老建筑,都被写上了粗糙的“拆”字。希望有关职能部门尽快对这片拆迁工地可能存在的、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细致考察和评估,切莫暴殄天物。

  焦点链接

  三山会馆大修竣工

  记者在昨天的采访中获悉,三山会馆大修竣工了。

  建于清末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的三山会馆是上海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上海唯一保存完好并对外开放的会馆。这座四周护有高约10米红色清水砖面围墙、院落开阔的古建筑,原是福建水果商人营建用以聚会和奉祀天后的地方,故又名“天后宫”。

  三山会馆恰好位于世博园区的北大门。此次大修,由市、区两级政府拨款,耗资200多万元,历时半年。

  乍一看,三山会馆好像没有修过。专家介绍,这是因为遵循文物建筑修旧如旧、原状修复的原则,刻意做成的效果。本次大修对会馆1700平方米风化剥落的清水外墙用专门的古砖修复材料修复,并涂了德国古建筑专用防水保护剂。全面加固或更换了受白蚁虫害、腐烂、开裂严重的梁柱门窗和楼板。对馆内木雕饰件全面修复、补缺并鎏金,用去金箔5万张。重新铺设了大殿及东西小厅的地砖。古戏台也再现了当年风采。据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这里将每天上演昆剧。

  三山会馆东侧还要兴建上海会馆史陈列馆,晚清老会馆将成为浦西世博园区的一大文化亮点。

  焦点快评

  拆老房子要先评估文物价值

  深入老城厢,就像逛古玩地摊市场,时常能淘到“宝”——优秀的历史建筑。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宝”我们常常是在拆迁的时候才发现。有的“宝”被保下来了,有更多的“宝”灰飞烟灭了。如果没有具有责任感的市民呼吁,上海就不会再有钱业公所。如果再晚一些,我们就再也看不到陆伯鸿故居和沈家大宅。

  老城厢的豪宅非常低调,外观普通,却很“内秀”。老城厢的豪宅常常被包裹在各种破烂不堪的违章建筑中,直到被拆得只剩下骨架子了,才发现是有年头的老古董。

  有关职能部门只有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深入,才能淘到老城厢的“宝”。

  老城厢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是上海都市文化的根。经过了一次次的历史磨难,老城厢还幸存了一些历史建筑,可以让我们依稀追索,温故知新。上海把老城厢列为“历史风貌保护区”,不是要建一些仿古建筑装门面,而是要保护好那些劫后余存的真古董,保护好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

  文章好写事难做,老城厢有老城厢的难处,老百姓居住环境要改善,历史风貌也要保护。这就要看我们的智慧了。同样是老建筑,为什么在别的地方是财富,而在老城厢就成了 “麻烦”了。

  我们应该制定一个法则,拆迁老房子(尤其历史风貌区的老房子)之前,必须先由文物管理部门进行文物价值的评估。更好的是,在做旧区改造规划的时候,就先进行详细的文物普查,把那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和区域保护下来,拂去尘垢,精心修葺。它们一定会报答我们,会让上海更有魅力。就像刚刚修缮好的三山会馆,将会让世博园区的北大门具有别样的风采。(林明杰 郭新洋)

【编辑:吴歆
    更多社会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