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县发现战国时期军人墓地(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湖南湘潭县发现战国时期军人墓地(图)
2009年03月12日 08:57 来源: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200年前古剑吐射寒光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湘潭考古又有重大发现!今日,在湘潭县易俗河镇牛头岭一工地,当地文物部门发掘了一处战国晚期的土坑墓,出土了铜砝码、琉璃璧、陶鼎、陶敦、陶壶等23件战国晚期重要文物,其中包括一把保存相当完好的青铜剑和一组3件湘潭最早的珍贵铁器。

  出土陶器十多件

  古墓群所在范围系原湘潭县瓷厂厂区,原厂区被拆后,此地卖给了当地一开发商兴建商品房。

  去年下半年,湘潭市文物处考古专家郭民主在工地巡查时发现了这处古墓群。经初步考证,这是一处战国晚期的墓葬群,共有6个墓葬,距今至少在2200年以上。为进一步弄清情况,文物部门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但因天气等原因一直没有正式发掘。

  制订详细方案后,3月11日,湘潭市文物处联合湘潭县文物管理所,决定对其中的1号墓葬首先进行挖掘。通过近5个小时的努力,1号古墓终于“重见天日”。

  这是一座呈规则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其墓穴长2.4米,宽1.7米,残存深度约为3米。上午8时许,10名考古工作人员开始清理该墓的表层泥土,随着一步步掘进,5个陶壶最先露了出来。这5个陶壶挨在一起,大多已经破碎,其中1个还为彩陶。随后,又挖出了3件陶豆、2件陶鼎和2件陶敦等。

  2200年前古剑吐射寒光

  墓室里还挖出了1把青铜剑,铜剑旁边埋着一把长约1.8米的铜戈和1个戈鐏。经测量,这把铜剑长60厘米,其中剑身长51厘米、剑柄长9厘米。

  虽然因年代久远,但铜剑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轮廓十分清晰,剑身透着淡蓝色的光泽。铜戈不太完整,中间木柄已经腐蚀,只剩戈头、戈鐏。“因年代甚久,古墓主人的尸体和棺材已经腐烂,铜剑、铜戈和戈鐏紧挨着埋在墓室的一侧,应该就放在当时墓主人的右手边。”考古专家盛兆华说,在古代,一些有身份的死者下葬时,一般都会有鼎、敦、壶等礼器陪葬,其中鼎代表一定的身份。但这座墓室里只发现敦、壶,没有发现鼎。

  盛兆华分析,从古墓大小来看,墓主应是一个普通人;而随葬物品证明,他应是位男性军人,或许立过战功,但详细情况还要待其他5座墓挖掘后才能揭晓。

  铁器见证较高冶炼水平

  最让人惊喜的是,在墓室里还发现一套4粒铜砝码和1组铁器。

  2005年7月,在湘潭县牛头岭一带也曾发现9座战国晚期的古墓,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其中包括我国最早的一批铁器——夯锤。“这次挖出的铁器1组共3件,已经锈蚀,是否为夯锤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青铜剑完全可以申报为国家三级文物。”湘潭市文物处专古部主任罗强武说。

  据文献记载,湘潭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天宝年间,距今不到1300年。有专家认为,这次考古发现,连同过去省、市、县文物部门在当地的发现充分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易俗河就颇具规模,成为当地行政中心,其重要性不亚于今天的湘潭县。

  从出土的铁器推断,在战国晚期,湘潭县一带的铁器铸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批墓葬的出土,为研究战国晚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研究楚越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编辑:王赛特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