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08年人均月薪2695元 近七成职工未达平均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厦门08年人均月薪2695元 近七成职工未达平均线
2009年04月01日 17:44 来源:东南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金融危机下,厦门市在岗职工的薪资水平如何?昨日,记者从市统计局社会处的一份调查了解到,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职工工资有所“缩水”,但从2008年全年来看,职工平均收入有增无减,数据显示,厦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32343元,月均2695元。

  在岗职工月人均工资2695元

  2008年,厦门市城镇单位共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5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93亿元,增长14.12%。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32343元(月人均269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82元(月人均增加282元),增长11.68%。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厦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保持稳定增长,但增幅与2007年的13.38%相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类型单位在岗职工月人均工资为4124元,集体单位为2234元,其他单位为2291元。增长幅度分别为7.83%、4.53%和13.77%。

  从三大产业分组看,第一产业的在岗职工月人均工资为1677元,第二产业为2142元,第三产业为4069元。

  金融业月人均工资9455元

  厦门市垄断性行业的工资收入是高收入行业的主体,金融业、电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等行业收入一直都比较高,收入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制造业,住宿餐饮业等产业。

  近年来,厦门市垄断性行业企业工资收入的规范工作取得实效,从行业间工资收入两极分化来看,厦门市行业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然较大。

  从增长幅度看,在全市19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的增长幅度达到二位数,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长幅度分别达到21.61%、19.22%和15.99%。

  在全市19个大类行业中,金融业月人均工资达9455元,居各行业首位;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月人均工资5659元,居第二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月人均工资5222元,居第三位。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月人均工资水平最高的三个小类行业是:烟草制品业(月人均工资10607元)、证券业(月人均工资10344元)、银行业(月人均工资9905元)。最高与最低小类行业人均工资水平差距由上年的11.47倍缩小到9.62倍。

  厦门市职工工资增幅趋缓

  从全省九地市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看,厦门市以2695元/月高居首位,福州市以2293元/月紧随其后,但是从增长幅度看,厦门市仅以11.7%的增幅居倒数第二位。市统计局分析称,这其中有厦门市工资基数起点高,基数大的影响。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工资水平一直居全省首位,工资基数与全省比较相对较高。随着国内、省内用工成本竞争的加剧,厦门市的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缺乏动力,加上高工资行业职工人数增长趋缓,低工资行业的职工人数增长较快,造成厦门市工资水平增速趋缓。从2000年以来,厦门市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一直低于同期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从全国范围看,近年来,厦门市职工平均工资被天津、宁波、杭州、南京等城市超过,已跌至10名以外。

  此外,厦门经济外向度较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以“三资”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单位出口遇冷,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职工工资有所下滑,这也是厦门市职工平均工资增幅缩小的原因之一。(记者 刘艳 通讯员 郑朝旭)

  相关新闻 六成九职工工资未达平均线

  从2008年全市分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布情况来看,十九个行业中有5个大类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全市月平均工资2695元,涉及的单位职工人数约53.7万人,占总人数的69.02%;年平均工资超过5万元的单位职工人数约为11万人,比上年增加1.81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14%。(记者 刘艳 通讯员 郑朝旭)

  【小常识】

  平均工资如何计算

  按照规定,职工工资计算方法不是按实际发到职工手里的现金计算,市统计局劳动工资专家解释说,职工工资包含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各种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是应发工资,即税前工资,不是实发工资,并且,工资统计范围只限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个体单位和农村劳动力,这是由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的,城镇单位包含范围有:国有单位(国有企事业机关单位)、集体单位、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含内资股份制和“三资”企业)。

【编辑:朱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