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海归"入主居委会 遭遇尴尬无奈"妥协"(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女"海归"入主居委会 遭遇尴尬无奈"妥协"(图)
2009年07月01日 09: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作为一名“海归”,她辞去了外企的工作,当起了小小的居委会主任。留学时,她受到过当地社工的热情帮助,并学到了一整套社区工作的理念。如今,她试图把这种理念引入中国的社区,却遭遇了不小尴尬,甚至不得不“妥协”——

  在许多居民眼里,张靖更像个外企的女白领。上班前,她总是涂上精致的口红,穿上黑白套装,再戴上名牌的手表和首饰。

  但是,当选居委会主任以后,她还得再戴上显眼的“治安巡逻”红袖章,才与这所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红砖瓦社区协调起来。

  作为居委会主任,这名40岁的时尚女人,每天都在和鸡毛蒜皮的事打交道。铁道部第三住宅区所有的大小事全归她管。比如给居民发放防疫手册,制作“爱护社区、人人有责”的海报,或者劝慰被失业的儿子气得直哭的老太太。

  作为一名“海归”,她深知这份中国特色的“社工”工作,与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完全不同。

  半年前,张靖当选这个社区的居委会主任。778名投票者中,有747名把票投给了她。从那一刻起,这名女“海归”所做的一切,就是把自己在日本读书时接触到的社工理念,引入到中国的社区里来。

  在日本拓殖大学读书时,张靖亲身体会过当地社工组织的有效。那是1997年,这个已经在北京某大国企工作了7年的娇娇女,为了追随老公,辞职来到日本留学。在那里,她经历了“从云端到地狱”的日子,生活艰苦,打工1小时才能赚49元人民币。每天回家她都对丈夫抹眼泪。

  是当地一个社工组织帮助了她。这个名叫“公民馆”的社工组织,致力于帮助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习惯当地生活。逢年过节,公民馆的社工们还组织外国、本地居民一起包饺子、吃月饼。在日本,几乎每个县城都有类似的组织。

  与张靖配对的社工是一个姓藤原的日本女人。藤原来自一个富裕家庭,每天的生活无非是浇浇花、喂喂鱼。她与其他公民馆的社工一样,都是响应政府号召,自发报名、免费服务的。每个周末,藤原都会不厌其烦教授张靖简单的日语,还告诉张靖该怎么穿和服,怎么做日本点心。

  偶尔,张靖还会收到藤原女士带来的小礼物,画着可爱的笑脸。在她的帮助下,这个娇气的中国女人很快走出阴影,适应了当地生活。

  这一切让张靖念念不忘。2003年,她回到土生土长的北京参加工作,眼前的一切让她无法忍受。居民们都忙着炫耀家里有几套房,可是小区里的垃圾箱盖子丢了,几个月也没人修。邻里之间冷冰冰的,形同陌路,甚至彼此为一点小事,能打得头破血流。

  对比日本的社工组织,张靖觉得中国的居委会制度很不完善,如果“每个人都去当社工,扎扎实实做一点事情”,就会好很多。

  这个念头在她脑子里挥之不去。2006年,张靖干脆辞去外企工作,决心“只做一个社工”。

  经过笔试、面试,她获得了一张北京市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然后,按照分配来到月坛街道办事处属下的这个社区工作站,负责“社区宣传”,也就是贴贴海报、看看网站。

  居委会来了个“海归”,这一下子引起很多人的好奇,不时有人来探听她的消息。而朋友们也不理解她,嫌她的选择是“有毛病”。

  她发现,很难向周围的人解释“社工”这个词的准确含义,人们对此都很陌生。到了后来,再有人问,她换了个中国式的回答:“在社区工作,可以照顾家庭。”

  在办公室待了两年,她几乎认识了这个社区的每一个人。半年前,社区居委会改选,她成功当选为居委会主任。

  她搬进拥挤的办公室,并开始认真践行自己在异国他乡接受的“社工”理念。这是由100平方米的民房隔成的4个办公室中一间,每个屋子里,都挤得满满当当,三四张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

【编辑:朱鹏英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