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居民网络被“蹭” 夫妻拌嘴日记遭上传(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小区居民网络被“蹭” 夫妻拌嘴日记遭上传(图)
2009年10月29日 11:42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古有凿壁偷光,今有无线蹭网。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出现各种用于“捡便宜”的“创意”和发明。

  现在,随着无线宽带的日渐普及, 借用别人网络上网的“蹭网族”也日渐壮大,甚至有不少商家公开叫卖各种“蹭网”设备。

   “被蹭”消费者:暗藏两大隐患

  所谓“蹭网”,就是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免费使用他人的无线上网信号。当“蹭网”的“好处”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时,专业蹭网卡应运而生。蹭网族在自己电脑中安装专业蹭网卡后,就能搜到远至五百米的无线网络信号,甚至连加密的无线路由器也能破解,从而轻松实现免费上网。

  对于许多“被蹭”消费者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网速变慢。然而,损失并不止于带宽和流量,更暗藏两大隐患:

  一是隐私安全危机。不久前,有消费者就发现自家的电脑总是莫名“网速变慢”,而且经常中毒,甚至连记录夫妻间的拌嘴,与公婆之间的琐事的电子日记,都被人“公布”到了小区业主论坛里。这一切都是被蹭网的后果,一些恶意的蹭网者会借蹭网偷看账户主人的MSN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私房照之类的私人信息并予以对外发布。

  二是账户安全危机。如果被恶意使用了一些额外付费的项目,则有可能损失钱财,若碰上黑客,网络资源密码被盗、聊天记录被打开,甚至会发生股票、存款被盗的情况。现行的无线网络加密均有先天缺陷,加之专业“蹭网”工具日益泛滥,无线网络用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网络安全。

  最为难的是,“蹭网”维权存在两大障碍:一是取证困难。目前行业管理中主要处理的还是用户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对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网络占取,电信监管部门还没有具体规范,网络运营商没有义务去配合用户取证,合法用户要证明自己的网络被别人占用,搜集证据会力不从心。二是“蹭网”涉及金额一般很小。合法用户每年支付的宽带费用大多在千元左右,被蹭网带来的损失金额就会更小,因此,通过诉讼维权往往得不偿失。

   “蹭网族”:偷着乐的背后是法网

  在不少“蹭网族”看来,通过搜寻他人的无线网络进行网上冲浪,已成为一项既图便利又玩心跳的新选择。更让“蹭网族”乐此不疲的是,花样翻新的专业蹭网卡层出不穷,“蹭网族”已然成为网络时尚人物。

  另一种“蹭网者”则是无意间“蹭网”,怀揣不安。据新华网报道,某居民在屋内打开电脑后,无意中点击了一下网页,发现笔记本通过短暂信号搜索后竟然连上了互联网,而他并未办理任何入网手续。让他感到不安的是:他使用的网费到底由谁来承担?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用户在与运营商签订电信服务合同并支付网络资源使用费后,对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享有专有使用权,未经用户同意,他人无权使用。而“蹭网者”正是在未取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专用设备自动搜索到用户无线网络信号后占有该网络资源,造成用户多支出费用、网速减慢或财产受损等,已经涉嫌民事侵权,用户有权要求蹭网者停止侵权、排除妨碍、分担上网费用、赔偿损失等。

  如果他人的无限网络是按流量计费的,当用户损失超过一定数额时,蹭网者将涉嫌盗窃罪,将要承担刑事责任。

  即使未给用户造成损失,按照《电信管理条例》规定,盗接他人电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使用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施或者码号,属于扰乱电信市场秩序的行为。

  尽管我国对“蹭网”行为尚无明确的惩戒措施,但国外已有人因未经允许非法进入他人网络而被告上法庭、处以罚款的先例。

  值得警醒,“蹭网卡”之类的设备显然是“蹭网帮凶”。对于生产并出售“蹭网卡”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和经销商,他们明知该产品具有违法性质,但仍违规生产、出售,也涉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蹭网”并非防不胜防

  据某专业网站统计,网络安全意识淡薄仍是“蹭网”大行其道的最主要原因。为此,消费者要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安全习惯。例如通过设置较为复杂的密码、绑定硬件地址等来防止被“蹭”。不要将自己的文档暴露在局域网中,及时更新系统补丁和防病毒、防木马软件等,尽力保护自己的私人信息和账户安全。

  据某数码论坛上针对“蹭网卡”的调查显示,有近6成的网友表示,如果蹭网对我没多大影响,我不介意分享。消费者的“宽宏大量”只会助长蹭网行为,最终导致更大的危险。为此,消费者要注意保留证据。例如留存被“蹭”前后的交费单据证明流量变化;通过公证提高证明力;及时向公安或电信监管部门举报,保留出警记录;及时通知电信运营商协助保存证据等。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