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十番锣鼓闹元宵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5日 22: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2月4日,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滨河公园广场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埇桥十番锣鼓代表性传承人任义,正和他的队员们为元宵节汇演进行排练。据介绍,埇桥十番锣鼓起源于唐朝宫廷音乐,盛于明清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明末清初埇桥十番锣鼓诞生开始,一直流传于宿州埇桥城乡和皖、苏、鲁、豫接壤区域民间,世代传承已达400余年。

  【同期】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埇桥十番锣鼓代表性传承人 任义

  埇桥十番锣鼓是很典型的民俗音乐,它用唐朝的宫廷音乐与地方锣鼓,另外融合了地方的民间舞蹈、曲艺这些艺术元素,它以即兴演奏见长,适合于大型的广场集会、民间的庆典。

  【解说】据介绍,埇桥十番锣鼓的曲牌源于生活,风格淳朴,音乐语汇丰富,百姓喜闻乐见。常见有《长锣》《幺二三》《水底鱼》《反水底鱼》《四面镜》《反四面镜》等二十只常用锣鼓曲牌;演奏时两只锣鼓曲牌正反演奏为一番,共十番,故称之为十番锣鼓。

  【同期】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埇桥十番锣鼓代表性传承人 任义

  楚州十番锣鼓以及福建南部、广东沿海,以及我们安徽省江淮区域的十番锣鼓,它都是以丝竹伴奏,以唢呐、笙、笛伴奏,配合锣鼓演奏。埇桥十番锣鼓,它的源头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就是原来唐朝的古都,北方有北方的演奏风格,南方有南方的演奏风格,北方的演奏风格就是什么呢?用纯锣鼓,不用其他伴奏,就是纯锣鼓,所以它也就形成了北方清锣鼓的艺术风范。

  【解说】据介绍,埇桥十番锣鼓的演奏以大锣、大镲、铙钹和堂锣为主,具有抑扬顿挫、板眼分明的特点。领鼓者惟妙惟肖的舞蹈语言,体现了淮北平原民俗音乐特有的鼓舞相融的动感韵律。近年来,埇桥十番锣鼓艺术团等传承群体,活态传承、艺术创新成就斐然,埇桥十番锣鼓已步入传承创新和繁荣发展新阶段。

  【同期】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埇桥十番锣鼓代表性传承人 任义

  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传承,它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则,那是什么呢?首先要保持它的艺术原貌,它的艺术原型。要想保持它的艺术原型,就必须首先是活态传承,让它在挖掘、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繁荣、发展。

  【解说】据任义介绍,从明代万历末年(约1620年),长安鼓乐师陈世凡沿大运河举家迁徙宿州埇桥东关,以家传唐朝宫廷十番锣鼓与埇桥民间锣鼓融合,研创出第一代埇桥十番锣鼓以来,几度兴衰,见证和诠释了宿州埇桥千百年来厚重的风土民情和文化繁荣与发展。

  【同期】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埇桥十番锣鼓代表性传承人 任义

  埇桥十番锣鼓传承它的任重而道远,也确实不能满足于目前取得传承的这些成就,一定还是要在活态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挖掘,挖掘它的艺术内涵,逐步地、广泛地与其他艺术进行交流,要融合、要借鉴,让它能更加地发扬光大。

  刘鸿鹤 安徽宿州报道

责任编辑:【卞立群】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