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溢价15.27% 大宗交易频现“高买”怪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最高溢价15.27% 大宗交易频现“高买”怪象

2010年07月27日 09:1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买东西,都想买价格低的,可近期在大宗交易平台上,频繁出现高买的怪事。

  大宗交易平台的交易价格,往往会低于当天收盘价,俗称折价交易;可近期出现了溢价交易,并且发生在10只个股身上,溢价幅度均超过5%,最高超过15%,成交总额达5亿元。

  明明通过二级市场可节省数千万元,为何接盘方要“舍低求高”,选择大宗交易?大宗交易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展开了调查。

  近期频繁出现溢价成交

  针对大小非抛售压力,证监会2008年4月20日发布的 《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第三条规定:“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

  简单地说,大小非每月不能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超过占总股本1%的股份;如果超过了,就只有通过大宗交易减持。

  这项规定出台后,原本冷清的大宗交易市场立即活跃起来。不过,由于解禁股股东急于套现等原因,卖方往往愿意以比二级市场更低的价格甩卖,成交价往往低于当天收盘价,甚至低至跌停价(大宗交易成交价需在该股当天10%涨跌幅范围内)。

  但是,今年以来,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屡次出现大幅溢价交易的情况。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大宗交易共有1000笔左右,其中折价交易高达930笔,溢价交易仅68笔。如排除可转债、基金、B股,溢价交易只有55笔,且大多发生在6月底以后,可谓集中爆发,溢价幅度超过4%的有22笔,涉及12只个股。

  溢价个股中,幅度最大的是东方锆业 (002167,SZ)。6月28日其收盘价为20.30元,收盘后共有3笔大宗交易记录,其中有两笔是折价交易,一笔是大幅溢价,成交价为23.40元,溢价幅度高达15.27%,当天共成交26.92万股,成交金额为629.93万元,买卖双方均来自中投证券广州建设三马路营业部。

  其次是美尔雅(600107,SH),6月29日在大宗交易平台放巨量,共成交6笔,当天收盘价为8.67元,大宗交易平台成交价为9.7元,溢价11.88%。

  最近一次溢价交易,发生在7月21日,湖北宜化(000422,SZ)的溢价幅度达11.26%。

  此外,锦龙股份、北京银行、亿阳信通的溢价幅度都超过10%;鄂武商A、众合机电、ST星美的溢价幅度均超过5%。

  三种可能,或内幕交易

  “原本可以在二级市场用更低的成本买入,偏要在大宗交易市场高价接盘,这确实很蹊跷。”一位券商策略研究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惊奇。

  就拿东方锆业来说,如按当天收盘价计算,买26.92万股仅需546万元,而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却要花费629万元,多花了83万元。

  曾参与大宗交易的深圳太和投资管理公司投资总监王亮昨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溢价交易最近集中出现,有巧合成分。至于溢价交易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可能。

  第一个可能,不排除有投资者认可上市公司价值,愿支付溢价,特别是交易量过大的,比如溢价11%的美尔雅。6月2日美尔雅发布流通股上市公告,大股东持有9088万股解禁,7月1日公司发布了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了1790万股。

  王亮认为,美尔雅总股本只有3.6亿股,1790万股占4.97%,目前美尔雅成交量平均才几百万股,换手率2%左右,如通过二级市场买入巨量,会使股价飙涨,所付出的成本也许更大。大股东走二级市场甩卖,也会给股价沉重打击。因此,不排除战略投资者看好该公司未来,或者是股权结构优化,引入战略投资者,11%的溢价并不太重要。拥有类似特点的还包括北京银行(601169,SH)。

  第二个可能是“对倒”,自己对倒给自己过桥减持,交易价格反正都是自己控制的,高低无所谓,溢价甚至还能传递“积极”信号,有刺激股价的作用。

  王亮认为,买卖席位全为本地营业部的锦龙股份(000712,SZ)就有这样的可能。记者也注意到,自去年底以来,锦龙股份曾多次公告股东减持。此外,一解禁就现身大宗交易的众合机电也存在上述可能。

  第三个可能,就是内幕交易或利益输送。

  王亮说:“在近期的溢价交易中,有不少个股的成交量、成交金额都很少,大可不必走大宗交易平台。双方要这样做,可能就有内幕交易或利益输送的嫌疑。”

  在溢价比例较高的10只个股中,成交额最小的几只分别是ST星美、湖北宜化、东方锆业、亿阳信通等。(朱秀伟 蒲付强)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