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国开证券:内外皆“空” A股继续寻底

2011年12月23日 09:3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国经济延续稳健复苏的态势,国际资本加速回流美国。欧元区鉴于体制原因导致解决进度缓慢,从而拖累全球经济。为了预防出现日本式的转型,预计中国将长期整体保持紧缩的态势,资产价格泡沫抑制将不会放松。而原来依仗的流动性刺激方法再度出现的概率极小,故2012年经济增长总体不乐观。在缺乏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下,或许A股只能选择向下寻底。

  国际资本加速回流美国

  美国经济继续其稳健复苏的态势。11月份美国失业率从10月9%,意外大幅降至8.6%,创两年半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使得美联储预备推出的刺激措施受到市场怀疑,另一方面验证了美国经济稳健复苏的态势。2012年预计欧元区、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都将面临重重困难,但是美国经济可能会加速复苏。12月费城联储制造业指数由11月的3.6点大幅增至10.3点,创4月以来的最高值,其中新订单指数从1.3升至9.7。11月季调年化新屋开建量环比增长9.3%,开工数量创2010年4月以来的新高。尽管惠誉等评级机构警告美国信用评级下调风险,但是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已然确立。

  在经济复苏优势、能源自给率提升导致成本下降、生产效率相对优势等因素下,国际资本呈现加速回流美国迹象,资金从欧洲银行机构撤出转入美国本土银行。5月底至12月初,美国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存款减少25%,为2002年以来首次连续6个月减少。在贸易逆差下降、外资购买国债、美元资产避险功能上升等因素下,三季度经常项目赤字缩减至1102.8亿美元,创2009年以来的新低。美国三季度赤字占GDP比率为2.9%,创2009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欧元区延续低迷态势

  欧元区债务危机措施效果不足,经济数据继续疲软。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下滑,由11月的-20.4降至-21.2,连续六个月下跌。消费者信心的持续低迷使得未来几个月欧元区经济增长可能继续乏力。三季度就业人数较前二个季度下降0.1%,10月份季调后工业产出环比下降0.1%,年率增幅创2009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升至46.9,但是连续四个月低于50临界值。

  欧元区的宽松措施推高了其通胀水平。11月CPI环比上升0.1%,同比上升3.0%,创2008年10月以来的新高。12月9日欧洲央行宣布将启动名为“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的3年期紧急贷款机制,放宽银行贷款抵押物标准,缓解银行业融资压力。欧洲央行21日推出变相量化宽松措施,523家欧元区银行共获得4890亿欧元(约合6385亿美元)3年期低息贷款,远高于市场预期。

  欧元区整体经济增长低迷,欧债危机持续恶化,但是德国经济复苏较为稳健。欧元区由于其体制原因导致其解决进度缓慢,有“僵而不死”的发展迹象。但是预计经过各方长期的博弈,随着危机逐渐恶化,最后结果可能是欧元区缩水,最终将会出现德、法等国主导地位继续强化的结局。

  中国经济迎来转型拐点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特征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转型期较为类似:经济增速回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高涨、货币升值进入顶部区域、产业外移、资本外流、资产价格面临下跌风险、政府债务恶化风险等等。为了预防日本式的转型教训,预计中国将长期整体保持紧缩态势,资产价格泡沫抑制将不会放松。房地产行业走势开始分化,住宅产业面临行业拐点,商业地产供求则可能会失衡。

  欧债危机通过贸易对中国冲击开始显现。9月、10月、11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9.7%、7.5%、5.1%,大幅低于整体出口增幅,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占总体出口的比重约为20%,因此中国外贸压力明显增大。

  在外围动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转型的难度增大,目前经济转型处于极为困难的阶段。出口、投资依赖性下降、消费提振乏力,资产价格回落、热钱外流,高端产业不足、经济转型困难,但是原来依仗的流动性刺激方法,无法再次使用,这使得2012年的经济增长情况很不乐观。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准率主要目的可能是对冲热钱外流,释放流动性4000亿元左右以对冲10-12月热钱外流的规模,预计元旦前后可能再次下调存准率。

  美国经济复苏稳健,同时随着其失业率下降,预计将推高美元,使得全球金融市场近期加大动荡。A股市场需要消化外围动荡、国内经济减速的利空,因此市场可能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国开证券 刘振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