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供过于求是A股跌跌不休之根本

2012年06月01日 10:0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有报道称,证券监管高层说,新股上市步伐不会停止。与此相适应,中国股市尽管跌幅世界前列,但同时新股融资额也高居世界榜首。换言之,在监管层眼里,股票的供求和大市牛熊毫无关系。管你股民是赔是赚,IPO我行我素。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中国股市表现如此之差,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严重的“供过于求”。

  供求决定价格,这是经济学上最浅显、最基本的道理,怎么到资本市场就不需要了?

  一是股市扩张太快,相对于资本的压力,融资要求显然是“供过于求”。中国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大跃进一般疯涨到2600多家,只用了22年时间。市值暴涨到23万亿元,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二。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市场,经过上百年、几百年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至今也不过如此,市值也比中国增长慢得多。如此规模的上市公司数量,如此规模的天量市值,对资金产生的压力可想而知。不仅新股上市趋之若鹜,各种形式的再融资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似乎中国股民是抽不干的财富源。其实,财富的积聚是需要时间的,超越投资者资金能力的“蛮干”,只能导致股市持续走低。

  二是赖公司太多、好公司太少,或者说赖公司严重“供过于求”。本来,投资上市公司就是买未来,买盈利前景,要分红,要股票增值,但在中国,由于“萝卜快了不洗泥”,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能持久发展、给投资者稳定回报的公司少之又少,不少公司甚至是从上市至今从未分红的“铁公鸡”。被高层不断推介的“大蓝筹”,实际上多数是依靠垄断地位具有“盈利”能力的国企、央企,这些企业虽然规模大、报表也很好看,但离开垄断地位,前景并不乐观。所以投资者才会不买账、不信任。如今,中国股市上似乎只剩下“酒气熏天”,从茅台到泸州老窖,售价比天高,股价也不低———从这个侧面多少也可以看出中国投资者的无奈,除了酿酒业似乎别无选择。

  三是股市被赋予过多的功能。一会儿,股市是国有企业的“解困器”,一大批国有企业成千上万亿元融资,自身的困难倒是有所缓解,但留给股市的,是一大批乏善可陈的烂公司;一会儿,又要为文化企业解决问题,须知,中国文化企业数量不少,强者不多,能给投资者稳定高额回报的,更是凤毛麟角;一会儿,又要为民企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批接着一批的民企又趋之若鹜……如是支持这个,帮助那个,唯独没人想一想如何给股东合理回报。况且,有些政策性的金融支持,本来就不是资本市场的功能所能完成的。如此功能混乱,导致股市上市公司“供应”的结构性不合理,或曰结构性的供过于求。

  四是中国股市有进无出,导致乌鸦与凤凰共飞,瘸驴与骏马同奔,优者打不过劣者,劣币驱赶良币。St烂股一再上演一飞冲天,概念股、重组股、胡吹股价格走势远超过绩优股。如此根本理念的本末倒置,导致中国股市好公司心理失衡,做好人吃亏;赖公司理直气壮,队伍越发强大。发达国家的股市,进进出出成为常态,有时甚至出的比进的多,所以像美国股市上市公司总量并不见太多的增长,因而在总供给方面基本上较为稳定。中国股市正好相反,只有进,没有出,规模在短时期暴涨,上市公司供给永远超过需求。此景不改,熊市难消。

  中国股市走到今天的分上,问题成堆,既需要“治标”,更需要“治本”。治标之道,首先要把股市扩张的速度放下来,让中国资本市场有个休息养生的时间,让资本供应有个喘息歇脚的时间,让普通股民有个解套透气的时间。而治本之道,时间急不得,勇气少不得。关键是不怕打破现有利益获得者的利益桎梏。二者都需要决策层的决断和行动。 □张健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