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从亢奋模糊到冷静清晰 钢结构产业终结草莽时代(2)

2012年06月01日 14:1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制胜秘诀

  进入钢结构行业一年后,小张才发现当时父母告诉他的那个财富故事实在有些误导人,“商晓波(鸿路钢构董事长,小张听到的财富故事的主角)的成功其实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可那个故事一听,让人以为是他寻到了一个宝藏。”

  鸿路钢构董秘何的明将小张眼里的“天时地利人和”解读为独特的经营模式。鸿路钢构创业时,安徽钢结构市场刚刚起步,整个行业处于“亢奋”又“模糊”的状态,“亢奋”是因为整个行业供不应求、利润空间大、发展前景好;而“模糊”是因为行业处于发展早期,各子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不明朗。在充分认识到“亢奋”、“模糊”这两个行业现状后,鸿路钢构果断选择了自己的定位:钢结构制造商。

  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定位。正是因为鸿路钢构偏向于制造商的特征,使其不存在工程承接对钢结构产品生产的导向问题,从而得以不断扩充产品系列,实现规模经济。根据公开材料,相比精工钢构、杭萧钢构(600477)等钢结构工程承包商,鸿路钢构的产品线的确更加丰富,产品几乎涵盖钢结构的所有应用领域。这就使得鸿路钢构可以充分受益钢结构整体行业的景气。同时,尽管钢结构建筑投资与国民经济宏观政策及投资政策高度关联,但由于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广,各应用领域的市场周期变化不一致,大大增强了公司抵御市场周期性风险的能力。

  在“亢奋”又“模糊”的时代,企业想要成长壮大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做全产品线以享受行业整体景气,如鸿路钢构,要么选择其中一个子行业做精,做全产业链,如精工钢构。但后者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即战略判断不能失误。

  回顾历史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清这个风险。时间退回到十年前,杭萧钢构是国内钢结构行业毫无疑问的龙头企业,根据用钢量等情况大致估算,公司在建筑钢结构行业的市场占有率约为4%,而当时的精工钢构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两者实力根本不在一个竞争级别内;三年后,杭萧钢构成为国内钢结构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同年,精工钢构成功借壳;2005年,精工钢构产量和新增合同金额赶超杭萧钢构。导致这个结局的是一个选择:2000年,杭萧钢构转做钢结构住宅化,而精工钢构则看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潜力,从设计、制造到安装集中力量做全产业链。沈月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当时,在广州、深圳两地,精工钢构每年光大型项目收入就有10来个亿”,而杭萧钢构倾力打造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至今都没有成熟。

  如今,国内钢结构市场正在由“亢奋”“模糊”走向“冷静”“清晰”,而伴随着市场成熟壮大,一大批企业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引下走向成功。

  高处不胜寒。当规模、资金实力相差无几时,只有在管理模式上胜出的企业才能保证持续成功。沈月华和何的明一致认为,钢结构行业是个管理出效益的行业。

  管理出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让“需求多、变化快”的客户满意;二是应收账款管理好坏直接决定企业盈利能力;三是要有一套成熟的成本控制管理办法。沈月华感慨道:“貌似简单的管理道理,真正实施起来好难。”据了解,精工钢构将成本管理的责任分给各个项目经理,对每个环节进行成本考核,并进行激励,效果十分显著。

  未来钢结构巨头们对“技术优势”的理解也需要更新。一位钢结构行业机械类高级工程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由于钢结构大多为个性化较强的定制产品,钢结构行业的专利其实都是应用型的,没有绝对性的技术壁垒。而真正的技术优势不仅是一个使产品符合客户需求、适合现实安装环境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使产品无法被别人模仿但适合标准化推广的问题,最终还需要实现成本控制。

  守护明天

  谁都不会怀疑钢结构行业的明天。

  与传统的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相比,钢结构具有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等特点,又适于工业化生产,是一种节能环保、能循环使用的绿色建筑结构。在高层建筑、大型工厂、大跨度空间结构住宅建筑中,钢结构的优势更加明显。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钢结构行业发展。从城市化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转移两大行业长期发展的驱动因素来看,钢结构行业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结构使用量还很低,发展差距仍然很大。据了解,2008年,我国钢结构产量为2180万吨,占粗钢产量的4.38%,而发达国家的钢结构产量占粗钢的比例基本都在10%以上,建筑钢结构占建筑总用钢量比例已达30%以上,尤其美国和日本的建筑钢结构占建筑总用钢量比重分别达到65%和50%。巨大的差距正说明我国钢结构建筑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钢结构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支持推动下,国内钢结构市场不断成熟壮大。据中国钢结构协会提供的数据,2004-2010年我国钢结构产量复合增速高达12%;2015年预计钢结构产量将在2010年2600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5000万吨到6500万吨。

  何的明对中国钢结构协会的这个预测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目标的实现必须基于一个前提,即国家政策对钢结构行业重视,并进一步支持。

  首先,国家需要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产业政策,将支持政策落到实处,如对钢结构制造、安装企业进行税收减免、优惠,为钢结构企业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钢结构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等,真正调动行业各个环节的积极性。

  其次,国家需要对钢结构行业进行标准化,尤其是生产工艺的标准化。沈月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国内钢结构行业的配件还不能互用,这会制约行业发展。由于企业之间不能配套协调生产的话,每个企业都被迫扩张产能,企业必须大而全;而在国外,很多中小企业专门定位于给大企业做配套,“竞争层次分明,共享行业红利”。 记者 周浙玲 李景朝

【编辑:王安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