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叶檀:看懂银行股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股票市场

2012年06月18日 10:59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在银行资产、利润上升时,银行股的估值却处于历史低位。如此悖反的情形,说明了中国股票市场做大规模的特色。

  蓝筹股估值处于低位。6月13日,上证所举办“基金市场创新发展”研讨会,称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已处在历史最低水平附近,是基金寻找投资机会的重大机遇期。截至6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市盈率为11.07倍,而同期沪指平均市盈率为25.8倍,沪深300市盈率为22倍,不及2003年以来均值的一半。其中金融股是拖累蓝筹板块的罪魁,据Wind资讯数据梳理,在2005年沪综指位于998点大底之时,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为2.06倍;而在2008年1664点底部时,银行板块的平均市净率有1.7倍。按照巨潮网统计,截至6月13日,金融、保险业滚动市盈率最低,加权平均数为8.16倍,其中,银行业的市盈率为6.24倍,是市盈率最低的子行业。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大声疾呼蓝筹股的投资价值,呼吁资金进入银行股,但市场迟迟不承认银行的投资价值,6月14日,银行、煤炭等板块继续领跌大盘,银行股大面积破净,可谓鲜血淋漓。

  看懂银行股,看懂中国的银行股,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上市公司。

  在中国,银行与发展模式以规模扩张为主,对市场的预期发生了改变。2011年是中国银行业业绩增长的顶点,在此期间银行股一直处于下跌通道。中国的银行股业绩上升期,正处于国际上金融股的估值下跌周期。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投资者聚焦于银行内部看不到的坏账风险,因为希腊、西班牙等银行的财务糟糕程度超过预期,房贷等风险陆续暴露,假账风险让人忧虑。国际投资机构担忧中国银行业的地方投融资平台、房贷风险,正是债务危机在金融心理上的投射。虽然美国金融板块从2009年上半年来有所反弹,但与2007、2008年上半年的高估值不可同日而语,大多被腰斩。在未来十年内,恐怕都很难看到金融机构的高估值。从预期来看,今年中国银行业利润较2011年低,利率浮动区间扩大缩小了银行利差,而存款脱媒增加了银行的成本,从一季度看,不良贷款上升概率较高。

  中国的银行业虽然估值低,但对于以扩大规模作为利基的上市公司,市值比市盈率更重要。看国内银行股,要看总市值与总股本、每股收益。

  银行股在上市之后经过了剧烈的资产扩张周期。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3%,总负债为104.3万亿元,同比增长18%。而在中国银行业刚开始改制的2003年,总资产为27万亿元,资产的年均增长量10%以上。

  上市银行市值因此坐上火箭。2007年8月9日,以美元计算,工行股票市值近264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金融机构、第四大上市公司。虽然经历股价下跌,2011年前十个月,上市银行总市值为5.9万亿元,占两市总市值的1/3。而截至2010年10月末的数据显示,两市总市值为27万亿元,其中银行股总市值62968亿元,占两市总市值23.3%。今年虽然银行股下挫,巨灵数据显示,6月8日A股银行股总市值缩水至57955.60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蒸发了627.96亿元。虽然下挫,但从总市值看,银行股并没有出现大幅崩塌现象。这说明,股本的扩张抵消了利润增加的红利。

  中美对比,情况较好的摩根大通6月13日总市值为1302.64美元,约为8298亿元人民币,而美国银行大约为5179亿元人民币。中国银行为5533.36亿元,工行为10369.52亿元,仍然维持着巨大的规模,在债务紧缩期,外部资金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规模。

  为了未雨绸缪,自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银行业出现两大特点:一方面大规模贷款进入了资产扩张周期,为宏观经济形势托底;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坏账增加,银行不断融资再融资扩大资本金。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中绝大部分是以普通股为主的核心资本,占比高达80%。换句话说,股民为防止银行风险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不断扩张的股本摊薄了股民收益,不断增加的债务降低了银行未来的利润空间。

  扩张还将进行。中国工商银行6月6日发布公告称,该行收到银监会和央行的批准,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200亿元次级债。3月以来,银行再融资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商业银行股本扩张的急行军告一段落,但上述再融资还将继续。

  中国证监会表示,蓝筹要看实质,的确如此。通常认为的蓝筹不一定真蓝,通常认为的成长股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真正的蓝筹。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