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ST股持有者是不是改革的牺牲品

2012年08月02日 13:5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上周五,上交所开始就风险警示板交易细则征求意见,其中拟将风险警示股票的涨幅限制为1%,跌幅限制为5%,新规一出,市场哗然,并导致ST板块全线跌停。在正常交易的110只ST股中,周一有106只以跌停价收盘,周二,直至周三,除了个别资质尚可的公司,仍有大量ST股跌停。

  ST股表现惨烈,市场争议亦十分强烈。

  支持者称,新规能促进价值投资,反对者则表示随意改变游戏规则,挫伤弱势群体。

  我们先来听听反对者的声音:有市场人士在其微博表达如下意见:首先,市场是否投资垃圾股,既要看股市供求关系,也与投资者风险偏好有关。而ST之所以成为壳资源,在于IPO审批制的存在。如果取消审批制,壳资源就会失去价值。

  其次,非对称交易损害投资者和股东长远利益。涨幅与降幅的非对称设置,使多头利益受损。如果一个切实进行资产重组或重新进入成长周期的公司,很可能因为交易规则限制,使其公司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价格得到反映,这会让投资者损失投资利益。公司价值低估也会使公司融资成本增加,损害股东长远利益。

  第三,随意改变交易规则,损害现有投资者利益。ST股市升跌幅限制已经成为交易规则,很多投资者是在既定规则下进行股票买卖的。随意改变规则,显示出霸道的官商做派,骨子里缺乏对投资者的保护意识。买蓝筹股的是投资者,买垃圾股的也是投资者!

  上述人士最后表示,上交所的改革意见,如果出于简单的“父爱主义”,无知中倒也显露出真情。如果打着改革的旗号,坚持以自己的好恶来强行修改规则,则显示其过于意气用事。一个过于关注自己情绪的改革者,不仅无法客观行事,到头来很可能误国误民。

  以上观点代表了理性反对者的普遍态度。

  然而,支持者声音也同样响亮:有媒体表示,政策看似“突袭”,实则不然。作为退市新规的配套规则,风险警示板的设计思路早在退市新规出台时已有明确表述。投资者开始对此没当回事,现在回过头来又心生怨恨。而且,必须说明的是,由于两者的高度关联,ST板块股票也将在“新老划断”后决定是否纳入风险警示板,不会搞“一刀切”。

  其实,对ST股的风险提示不是一天两天,此前超过半年的时间内,有足够的信号提示投资者其中的风险,包括郭树清推荐“蓝筹”的呼声,更包括持续不断的退市制度讨论和演进。都强烈表达出对改革者对市场现状的不满除弊立新的决心。很多投资者老于世故,并没有理会其中的深意,对改革方向的判断首鼠两端,振臂拥护改革的同时仍想延续以往“火中取栗”的游戏方式,这又能怪谁呢?

  事实上,即便以最温和的方式推进,改革也还是有成本的,更何况,这个市场沉疴已久,根本不是用理论上可行的方式可以快速解决的。

  都知道病了该吃药,而是药总有偏性,如果“更系统、更完整”的改革方案因为代价过于高昂而无法实现的时候,首选的方式当然是“以偏性纠偏性”。

  不改革当然也就无成本,反之亦然。爆炒垃圾公司的机构和部分投资者在被屡次提醒之后,难道不该为自己一味莽撞行为付出一点代价吗?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隔离垃圾股不够公平,那么以往任由资本玩家操弄垃圾股对大多数投资者就公平吗?

  垃圾公司借壳上市、乌鸡变凤凰直到成为“不死鸟”是A股市场的最大问题之一。发行制度要改,而另一头的退市制度亦需强力推进。放眼市场,借壳处处存在寻租的制度性漏洞,几乎所有的重组公司,都在重复一种模式:重组前后资金异动、重组中大股东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操弄伎俩,股价暴涨暴跌,跟风者欲哭无泪。这些不该是加速隔离垃圾股的理由吗?有人说,只要看看借壳上市的中概股质量,可以对借壳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有大致的评判,这话并不过分。

  我们都深恶痛绝这个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却在行动者从某个环节切入纠偏时抱怨用力过猛,甚至质疑其初衷,诛心之论不是解决问题应有的态度。

【编辑:王安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