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基金业不能“得鱼忘筌”

2013年01月28日 11:42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庄子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筌是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渔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而我们正处于这样的时代中,不少行业很多人都以为得到了鱼,却从来不想筌在何处?

  在快速发展的基金业,更应该警惕“得鱼忘筌”的现象。

  众所周知,投资回报率是衡量基金公司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实,人均利润率也是另一项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基金公司要想改善经济效益,只有两条道路:其一是增加资本密度,单位资本更集中,收益也就越大;其二是提高人均利润率,单位效益越高,收益也就越大。

  旗下所有基金利润加总额,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基金公司的利润,但相当大程度上代表了基金公司利润趋势,所以,通过粗略计算人均利润,我们仍能分析判断出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效率。在基金业,1万人管理着2.87万亿的资产,在去年四季度创造了超过1000亿元的利润,人均单季利润1030万元。对比显示,基金业人均利润率是16家上市银行的53倍,基金员工创收能力居各业之首。

  这是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数据,但如果问一问基金公司的从业人员,“你幸福吗?”,恐怕回答“是”的不会很多。

  笔者认为,造成基金业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基金公司若支付大笔的渠道费用、运营费用后,净利润并不客观;二是随着金融混业的逐渐深入,基金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为了适应多元创新业务的需要,基金公司从业人员快速膨胀,若利润得不到同步提升,就会拉低基金公司的员工效率。就好像一粒米够一只蚂蚁吃好几天,这只蚂蚁为了做大做强,召集了一万只蚂蚁一起吃,结果却发现米不够用了,于是所有的蚂蚁都饿死了。

  基于上述两项担忧,基金公司的员工在“压力山大”下多感觉不到幸福。

  笔者认为,在基金公司转型的大背景下,基金公司管理者不能“得鱼忘筌”,在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应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提高人均利润率上面,也就是改善组织运营效益,从而提升组织成员的投资回报率。其实,改善组织运营效益可以为基金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唯有改善员工人均利润率,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竞争力。

  既得鱼,又得筌。基金公司要做到两全其美,需要人员与产品线精炼,既要开源,又要节流。开源上,多发行股票型基金产品,相比债券基金等产品所提取的管理费更多,管理效率高的公司产品线布局上均以股票型基金为重;节流上,在客户维护费上压缩成本,而不是在人员上节流成本。也就是说,基金公司可以控制从业人员数量,但不能较少从业人员的投入。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