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股市遭遇“黑色星期四” 三大因素作用

2013年05月24日 13:47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这是让投资者心跳加速的一天。隔夜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寥寥数语却搅动市场神经,美国股市从大涨转为大跌。而近期涨势如虹的日本股市昨日突然遭遇超过1000点的暴跌,跌幅高达7.32%。

  金融地产股领跌

  日本股市昨日的走势完全可以用“乐极生悲”四字来形容,日经225指数早盘曾一度上涨至15900点上方,距离16000整数关口仅一步之遥,并且创出自2007年12月12日以来的最高水平。日元汇率起初也因隔夜美元走高而继续贬值,美元兑日元汇率一度突破103水平。不过,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受隔夜美债抛售带动大幅攀升,日本股市掉头下跌,美元兑日元汇率大幅下挫,到收盘时日经225指数重挫7.32%,报收14483.98点,当天日经指数波动幅度达1260点,超过2011年“3·11大地震”之后3月15日1214点的震荡幅度,实属罕见。

  此外,日经225指数期货更触发熔断机制而暂停交易。个股方面,一些金融股和房地产股领跌,新生银行跌幅达到14.5%,东京电力股价收跌13.3%,日本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的东急不动产集团股价暴跌13.4%,三菱地所的股价也重挫9.3%。有分析人士表示,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比很多人预想的来得更快,由于很多日本金融机构持有日债,上涨的利率会迅速蒸发掉他们的资本,从而引发流动性收缩带来风险资产崩溃的连锁反应。

  受日股重挫影响,昨日亚太股市全线下跌,中国香港股市恒生指数大跌2.54%,创下近7周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韩国股市综合指数下跌1.24%,报收1969.19点。欧洲股市也大幅低开,三大股指盘中跌幅接近2%。

  三大因素的作用

  “日经225指数的表现不过是日本央行刺激计划开始失效的预演。”财经资讯博客网站ZeroHedge对日股暴跌作出这样的评论。

  根据日本央行推出的量化宽松计划,该行购入国债比重占到新发国债的7成,日本国债市场定价规律因此遭到破坏,导致长期国债利率不降反升。而在昨日,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飙升至1%,创下自去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曾指出,国债收益率每增加10个基点,日本的债务支出成本就增加1000亿日元(约合9.67亿美元)。

  长期国债利率飙升意味着此前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现负面影响,并将推高房贷和企业贷款利率,可能拖累正逐步回暖的日本经济。投资者也担心日本一连串货币刺激政策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从而令“安倍经济学”前功尽弃。与此同时,日本人口处于不断收缩和老龄化过程中,日本政府采用借新还旧的方式只能令日本债务规模继续膨胀。

  而在同一天,汇丰发布的中国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跌破50荣枯线,令市场担忧中国经济复苏乏力,从而波及日本经济。此外,伯南克表示,如果经济持续改善,美联储将考虑在接下来的几次会议缩减资产购买计划规模,加之美联储公布的货币政策例会纪要显示部分官员希望最早在今年6月的会议上开始缩减购债规模,投资者因此预期美联储可能提前收紧货币政策。

  “假摔”还是“真摔”

  在以上利空叠加效应下,近来积累了丰厚利润的投资者借机获利回吐,令日本股市出现罕见的暴跌。随后,日本经济大臣甘利明表示,股市和汇市紧密关联,日元上涨是对股市大幅下跌的自然反应,日本经济走在复苏的道路上,投资者没必要对股市大跌感到不安。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也表示,日本股市暴跌并不会妨碍首相安倍晋三的经济政策,也不会妨碍相关经济政策对经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SMBC日兴证券首席股票分析师阪上亮太认为,暴跌只是股市短期过热的反应,今后日股表现如何,还需要密切关注美联储量化宽松的动向。瑞穗证券首席分析师三浦丰分析称,暴跌只是投资者对股市过热的一时反应,持续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有分析人士表示,此前日本股市累计涨幅接近50%,日元兑美元贬值幅度超过30%,股市暴跌或许有投资者恐慌性的成分在里面,股市的波动幅度将会更大。彭博数据显示,日本东证股价指数50天波动性指数升至24.7,创下自2011年5月27日以来的最高水平。瑞士信贷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风险偏好指数已升至4.53(5代表投资者的风险情绪高涨),远高于上个月的1.76,但此轮股市反弹缺乏全球经济增长做支撑,证明现阶段投资者的风险情绪较高。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