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复制李泽钜抄底 有如东施效颦

2013年08月16日 09:2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分析人士指出,相比效仿李泽钜抄底购买英国产业,对欧洲成熟产业的企业特别是欧洲的大量中小企业并购和抄底却是可行的。处在严重债务危机下的不少欧洲企业正期望以低廉的价格出售,一同打包出售的还会伴有其先进的技术、优秀的团队和成熟的分销渠道……这一切都是中国公司梦寐以求的。

  对欧洲企业进行抄底和并购固然机会多多,但其中风险也不可低估。如果国内民营资本一味以李泽钜对英国的抄底作为标杆,片面追求并购规模的巨大而忽略了有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那么很可能陷入失败的泥潭

  "李泽钜在英国抄底了,下一步咱们该考虑抄底欧洲!钱不成问题。"随着不久前李泽钜斥资77.53亿港元收购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WU,从而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以及他此前对于英国水电供应网络等基础产业的成功抄底,记者时常听到一些国内民企老板这样议论。

  "华人抄底欧洲",这看似一个玩笑,但有民企老板认为"不是不可能"。因为国内富商的确拥有着令世人瞩目的购买力,而那些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之中的欧洲国家,又急需外部"输血"。那么,抄底欧洲这一命题究竟能否成立?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了商务部研究院专家以及业内人士。

  李氏成功可否复制

  "李泽钜之所以能够成功抄底购买英国,是因为他十分熟悉英国政策及法律环境,以及那里的投资及商业环境。另外,他还有一个他人无法拥有的独特优势在于,李氏家族的显赫背景以及其与英国政府的深厚关系。"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所研究员金柏松对本报记者表示,他认为,李泽钜的成功案例未必能够被他人效仿,很多事情还不光是钱的问题。

  李泽钜抄底购买英国资产,是与李氏家族在全球的显赫地位密不可分的:李泽钜之父李嘉诚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1989年获英女皇颁发的CBE勋衔,2013年当选福布斯全球华人首富。在4月17日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葬礼的宾客名单中,李嘉诚是极少数几位受邀华人之一。而李泽钜本人的总资产值已达7.3亿加元,并获选时代杂志"2003年度全球商界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所有以上这些都成为李泽钜在对英国收购当中的有利因素。不仅如此,他对于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WU的购买时机也拿捏得十分准确。由于英国与欧元区的贸易和银行业联系紧密,在最容易受欧元区危机恶化影响的非欧元区经济体中,英国曾名列榜首。但金柏松指出,从欧元区近期公布的宏观经济指数看,欧债危机已基本上过去了,至少不会更加恶化。预计欧元区宏观经济三季度会企稳,四季度会有所回升。显然,英国经济也将受此影响而企稳回升。

  彭博(Bloomberg)数据显示,欧元区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数据表明,欧元区经济规模较第一季度扩张0.2%。欧元区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初值升至50.1,这是近两年以来的高点;德国采购经理人指数也升至一年以来的高点,达到50.3。在股市方面,一年以来,德国DAX与法国CAC40指数均升29%,意大利富时MIB指数升31%,西班牙IBEX指数升39%,希腊ASE指数更曾升97%,至2011年8月前水平。另据中国社科院日前公布的"2013年6月份国际宏观经济分析报告",5月份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为-21.9,连续六个月回升。

  "李泽钜抄底英国,恰赶欧洲经济即将企稳并有望回升的时间拐点上,前景一定是乐观的。李泽钜投资的是能源及基础设施类产业,这些产业的特点是赚不到大钱,但可以细水长流。"金柏松表示,"其他臆想中的对于欧洲的抄底购买行为能够在时间拐点以及行业选择上把握得如此准确吗?因此,对于那种动辄抄底一个欧洲国家,甚至买下整个欧洲的想法,须慎之又慎。"

  欧洲行业机会遍地

  "虽然对于效仿李泽钜抄底购买欧洲的可行性有待商榷,但对于欧洲成熟产业的企业间并购和抄底却是可行和必要的。"金柏松认为。

  欧洲行行都有投资机会,从基础设施到机电类产品,从纺织服装到家电企业,从能源矿产到光伏产业等等,这些领域都为国内民营资本敞开了投资的大门。处在严重债务危机下的欧洲企业正期望以低廉的价格出售,一同打包出售的还有卓越的技术、优秀的团队和成熟的分销渠道……这一切都是中国公司梦寐以求的。

  金柏松表示,他曾接触过许多到欧洲进行抄底并购的中国企业,这些企业的经验表明,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当地市场,对于拓展市场空间是十分有利的,比如当你的品牌在当地知名度不高、鲜有消费者认可的情况下,靠收购当地品牌,可迅速将产品打入当地市场。而在收购当地品牌的同时,也收购了人家的销售渠道,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当地的深层次销售渠道,从而摆脱了与国内出口商们进行低价恶性竞争。

  另外,欧洲国家吸引中国投资者的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欧洲都是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较好,法制健全,政治稳定,投资环境规范、透明,尤其是在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各国政府对外开放基础设施投资,对税收、监管等政策作了相应调整,令人十分看好。欧洲作为中国企业向往的投资地点,其拥有成熟的市场,以及接近5亿消费者。与此同时,人们还看重欧洲企业先进的技术与研发、成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以及欧洲公平透明的商业法律法规以及良好的商业环境。事实上,欧洲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上述条件对中国企业更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而令金柏松格外看好的,是欧洲的大量中小企业,他认为,通过对这些企业并购和抄底,中国企业将获得进入欧洲市场的通道。这些并购额一般在数千万欧元,虽然规模小、投资不大,但所获得的是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和巨大的市场,而这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就意味着迅速获得其急需拓展欧洲市场的能力。每年在欧洲都会有大量的工厂破产或濒临破产,中国企业应大胆出手,迅速整合。金柏松列举了许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比如,在意大利著名的纺织业重镇普拉托,中国人在那里掌管着数千家企业,而意大利南部的较不发达地区也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热土,仅在西西里就已经有上千家中国企业,中国的摩托车企业钱江集团接管了近百年历史的当地公司贝内利,并积极探索两者技术路线之间的转化和融合。在德国,中国企业也遍地开花,投资德国的中国企业不仅仅以贸易为主,他们收购同行业厂家、收购部分股权或者收购破产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的中国企业正在逐步尝到收获的果实。

  抄底"潜亏"不可小视

  对欧洲企业进行抄底和并购固然机会多多,但其中风险也不可低估。金柏松强调,如果国内民营资本一味以李泽钜对英国的抄底作为标杆,片面追求并购规模的巨大而忽略了有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那么很有可能陷入失败的泥潭。

  金柏松分析当前国内民资赴海外并购的原因表示,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国内当前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有关系。江浙一带的企业面临融资贵、用工难、税负重、成本高、利润薄等困局,一些下游的利润甚至"比刀片还薄"。有些企业家开玩笑,要么不务"正业",放弃"主业",要么"离家出走"。从大环境上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家无论到哪里投资,只要能赚钱,都不必过多干预。但问题是,如果仅是受到这种"逃避"心态的驱使而赴欧洲投资和并购,没有做到知己知彼,不仅会加剧国内产业"空心化"风险,还难免在国外陷入盲目和尴尬的境地。

  金柏松强调,民企在海外收购,必须对企业潜在亏损(即"潜亏")有清醒的认识。总体上讲,去欧洲进行抄底和并购是我国向外发展的很好的机遇,但问题在于如何把握这些机遇。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并购时所面临的一个明显的短板在于人才的短缺,我们缺少的是真正了解国际市场的人才。我们的很多企业家都拥有私人智囊,这些智囊对于在国内跟政府打交道很在行,但对国际宏观、微观和行业的情况以及国外的政策法律环境却不甚了了,因此在国际谈判和实务操作当中难以与国际市场接轨。这样的企业,即使对国外企业进行了抄底收购,他们能够对行业动向准确预期吗?能够对行业的拐点做出准确预判和把握吗?

  此外,按照常理,企业到海外收购,必须首先与当地商会和行业协会认真打交道,但我们的企业却鲜于做到这一点。而做不到这一点,就意味着我们的企业难以对未来风险进行准确评估。这是"潜亏"之一。欧洲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定都十分详细,我们要与行业商会和协会保持交往,要搞好关系,打好基础,在并购之前要对那里明规则和潜规则详细了解。要明确我们的收购目标。

  另一个"潜亏"在于欧洲国家多位高福利国家,那里的人工成本和福利相比国内要高出许多。许多欧洲国家的劳动法不允许随意解雇员工,这就容易给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例如2005年上汽曾与南汽竞购英国罗孚汽车,上汽因承诺不解雇任何一个工人而在竞购中胜出,结果在并购完成后发现,由于英国员工工资和福利很高,导致其不得不背上沉重的负担。又比如,我国双龙汽车在收购韩国大宇之后发现,不但其员工一个不能解雇,而且其技术也不允许拿走,搞得我们十分狼狈。在研发方面的"潜亏"也不可小视。比如京东方公司曾以十分高昂的价格收购了韩国的现代电子,但收购后发现,现代电子的技术距离国际上的成熟技术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持续地投入很多钱继续搞研发。

  另外,我们斥巨资收购的国外品牌是否已在当地泛滥?这也是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前必须考虑的。要通过与当地商会和行业协会的关系,对国外品牌进行正确的评估。

  所有这些"潜亏"因素,都是国内的民营资本在赴欧洲进行并购时不得忽视的。

  不必担心国内"失血"

  无论如何,在欧洲经济形势好转之前,国内民营资本赴欧洲进行并购和抄底,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国外优质资源,也有利于国内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为此,政府部门应对有意愿赴欧洲进行投资并购的企业进行鼓励和引导。"金柏松认为。

  有人担心,企业大面积进行海外并购和资金迁移,会导致国内市场"失血",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金柏松回顾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汇丰把总部从香港迁往欧洲,当时有人担心这是否意味着香港大资本都将搬走?当时还有人担心,李嘉诚是否要将战略重心转移到欧洲?但如今的事实表明,香港的大资本没走,李氏家族最赚钱的核心产业仍在亚洲。所有这些史实表明,只要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平稳发展,就不会发生大规模资产逃离和市场"失血"。

  还有人担心,由于美国预计近期将退出QE,会导致国际市场上的资金向美国回流,因而此时是否应限制国内企业对外并购,以防止企业资金外流。对此,金柏松指出,美国退出QE对于小的经济体会有大的影响,比如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等等,都会出现资金紧张。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不用担心资金大规模退出。在当前形势下,仍可鼓励企业大胆使用资金进行海外抄底并购。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