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大 2万亿存量“复活”

2013年08月29日 11:21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议指出,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会议指出,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加快银行资金周转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银监会此前出台的8号文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助推器。此外,和以往试点不同的是,此次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盘活存量资产,等同明确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后资金的投向问题。

  盘活存量是核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与过去资产证券试点最大的不同是,此次的核心是盘活存量资产。而盘活存量资金的意义在于,明确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后资金的投向问题。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告诉记者,目前,对中国来说,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的一种较好办法。“从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流动性的匹配性来看,过去银行为了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2009年至2010年经济刺激过后,银行中长期贷款显著上升,而在资产不流动的情况下,包括定期存款在内的银行负债却是流动的,这就使银行始终面临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资产证券化能使这种风险大大减小。”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也表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证券化是盘活信贷存量的重要手段,也有利于银行调整信贷机构和应对风险上升等挑战。

  8号文成助推器

  一家国有银行信贷部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银监会在5月份出台的8号文,助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进程。“8号文最大的影响是对此前理财产品所承担的社会融资功能的收缩。8号文让此前的非标债权资产通过理财产品来融资受限,但是这部分融资需求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满足。”

  根据银监会的观点,银行表内信贷供给能力受限后,融资需求仍在,那么市场上最终总会找到合适的融资方式为资金配对。“事实上,8号文出台后,市场就知道资产证券化不远了。”上述国有银行人士说。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在利率市场化启动以前,各家银行资产结构几乎雷同,也极大地遏制了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存贷利差使银行创新动力不足,银行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成本去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规范有序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会让银行迎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样的一笔贷款资产,商业银行在现有的机制下几乎必须持有到期,但引入资产证券化之后,银行可以适时将其转卖给市场其他需求者,将释放出的资本金投入收益率更高的资产中去。

  不过,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国务院会议指出,加强证券化业务各环节的审慎监管,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赵锡军说,“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部分地区银行的单块业务可能存在违约风险。因此,区别证券化资产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资产证券化政策的效果。”

  规模将高达2万亿

  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也打开了券商股的想象空间。

  “券商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爆炸性利好。”华南一家券商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产证券化是券商创新的核心业务之一,但由于存在多重监管的难题,信贷资产证券化难以推进。如今管理层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2012年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额22545亿美元。海通证券测算,如果不考虑新增信贷因素、放大信用贷证券化帮助抵押贷部分出表等,保守估算,中国可操作、有现实动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约2万亿。

  “信贷资产证券化因易于标准化操作,同时满足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需要,而成为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海通证券策略分析师陈瑞明指出,从操作角度来看,目前最适宜证券化的信贷资产是信用类贷款、保证类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汽车贷款的资产包。原因是易操作、基础资产优质、基础资产分散风险低、价格好。目前适宜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往往具备上述特征,与大众常识不同的是,传统信贷、信托融资往往偏好“抵押贷”、“工商大户”,而证券化业务中,“信用类”、“分散的小户”反而是理想的品种,两者特性正好互补。-国际金融报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