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并购数量下滑 私募基金将进入整合期

2013年09月04日 16:1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在中国,私募基金将进入整合期。”普华永道中国北京咨询服务部主管合伙人卢玉彪在接受记者访谈时表示,“私募基金拥有丰富的并购经验,了解并购风险,并熟悉融资渠道,能帮助中国民企更有效进行海外并购。但受制于并购数量下滑、私募基金开始洗牌等因素影响,中国民企海外并购不是很活跃。”

  并购数量下滑

  来自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并购交易总数量为2118宗,交易总金额为1195亿美元,环比分别下降了5%和6%,均低于往年峰值。中国境内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数量依旧占比最高65%,但其数值1375宗低于往年最高值。据卢玉彪分析,受中国领导层换届、政策转型以及逐步开始对较为宽松的银根进行紧缩等各种因素叠加,“中国地区并购交易买方普遍持观望态度,2013年上半年中国地区并购交易数量环比下降,但整体而言相对健康。我们预期在2013年下半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政策持续性变动的预期,并购交易买方的谨慎态度将得以延续。”他说。

  “目前,中国海外并购活动已处于低谷,但在2013年下半年以及2014年中国大陆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活动将恢复稳固增长的态势。”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服务部合伙人路谷春补充道。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仅为78宗,低于2012年下半年的95宗的水平。“中国民企则更加积极地在海外寻找消费品、品牌、知识产权和技术购买机会,并将其引入中国市场。”路谷春分析道,“虽然中国企业对北美和欧洲等成熟市场的海外并购活动有所放缓,但北美和欧洲仍是中国民企海外并购最重要的两大目的地。在2013年上半年,中国民企对海外并购的态度比我们的预期更为谨慎,许多企业转而集中精力应对变得困难的国内市场。另外,民企相对较难从本地获取并购贷款。”

  私募基金开始洗牌

  “在中国,私募基金交易活动未如预期而复苏。”卢玉彪说。

  据他分析,其原因是私募基金对新换届政府的政策导向仍持谨慎态度以及中国经济状况总体疲软。“私募基金也在应对从成长型投资基金向并购型投资基金的转型,但并购性投资机会仍相对较少,而因退出难度增加,少数股权投资不再像以前受到青睐。”他说。

  其实,自2011年起私募基金投资交易活动开始显著放缓,“大量投机性人民币基金退出私募基金行业,这使得优质私募基金成为行业骨干,这是私募基金行业的一个良性发展趋势。”他说,“随着国内A股市场IPO通道关闭以及海外上市未受青睐,私募基金IPO退出渠道已陷入僵局。在很多情况下,私募基金向战略投资者出售少数股权并不可行,但我们预期私募基金作为并购交易卖方的并购退出数量仍会继续上升。鉴于大量私募基金即将到期,私募基金有待退出的投资项目积压仍是该行业的最大挑战。”

  要为企业做好增值服务

  尽管如此,卢玉彪对未来还是有信心的,“我们预期,在2013下半年境外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活动将开始反弹;在2014年则继续回升。”他说。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趋势,他表示,“我们认为,今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活动的放缓只是暂时性的,目前海外并购活动已处于低谷水平,2013年下半年及2014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活动将恢复稳固增长的态势。”

  “在近期内,中国多个行业将开始出现行业整合趋势。”路谷春补充道,“随着国内表现欠佳的企业无法再进行债权融资或者贷款展期,中国国内将出现更多的债务重组机会。作为挤出国内产能过剩泡沫的重要手段,上述两大趋势都将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大力鼓励,在2014年这两大趋势可能会更为显著。”

  而对于私募基金,卢玉彪认为,私募基金投资交易活动低迷反映了私募基金行业本身的整合趋势,优质私募基金将成为行业骨干,“私募基金行业逐步从成长型少数股权投资逐渐向相对机会较少的收购型投资。转型也导致了私募基金投资交易数量的下滑。”他说,“私募基金收购性投资交易活动将保持缓慢而稳步的增长,而私募基金作为出售方的并购交易活动将会提升私募基金行业投资交易活跃度。虽然私募基金持有谨慎的投资态度,但是中国中小民企的资金需求以及私募基金大量的未投资金在中期将是另一个交易活动增长的驱动因素。”

  面对当前退出IPO的困难,卢玉彪认为,本土私募基金可考虑透过其他渠道退出,包括出售投资项目与其他私募基金及策略投资者。“更重要的是,本土私募基金应该更关注如何帮助企业成长以提升业务价值,并在并购前在并购方案充分考虑不同的退出机制。”他说。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