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姜洋:国债期货明天上市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3年09月05日 13: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姜洋:国债期货明天上市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9月5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2013金融街论坛上发言。中新社发 崔楠 摄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中新网9月5日电 据证监会网站消息,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第二届金融街论坛上发表演讲。 姜洋表示,明天国债期货就要上市了,这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个实质性行动,也是我国期货衍生品市场发展登上一个新台阶的标志。

  据姜洋介绍,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期货成交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3年前,平稳推出了第一个场内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货,期货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从本质上看,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其推动力始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和金融改革对资本市场的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集中反映了资本市场由基本的投资和融资功能,向资产定价、资产管理以及相应的流动性和风险管理功能逐步拓展的发展方向。

  就商品期货而言,目前中国已上市31个商品期货品种,加上即将上市交易的动力煤期货、鸡蛋期货、沥青期货等品种,逐步形成了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的产品体系。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企业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一些实体企业重视利用商品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锁定生产成本,有效规避了现货交易价格波动风险,实现了稳定经营。

  在管理金融市场风险方面,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有效提升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投资者主动管理风险的能力。作为我国首个场内金融衍生品,沪深300指数期货上市以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积极运用股指期货对冲风险、锁定收益。2012年,64家证券公司利用股指期货进行风险对冲,较好地管理了价格波动风险,增强了市场的内在稳定性。有关研究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股指期货促进股市波动下降了25%左右。

  国债期货作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一个重要品种,是管理国债价格波动风险的金融工具,是利率衍生品中最基础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市场早已普遍应用。市场参与者可以利用国债期货套期保值,熨平国债价格波动,主动规避市场风险。通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定价基准,完善国债发行体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风险管理工具的多样化,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避险工具和资产配置方式;有利于完善金融机构创新机制,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在有效拓展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运行。随着商品期货衍生品和金融期货衍生品的深入发展,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已逐步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既紧密联系,又显示出其独特性,三者的改革与创新,共同推动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向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姜洋还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加快建设期货和衍生品市场,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对于增强我国期货市场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的影响力,以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下一阶段,证监会将在积极推动《期货法》立法工作,进一步夯实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制度基础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拓展大宗商品期货品种覆盖面,继续推进原油期货市场建设准备工作,推动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期货和稻谷等农产品期货的研发上市工作,促进国内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更好发挥,形成对战略性资源更大的定价影响力。同时,加大期权、指数及其他场内金融衍生品的研发上市力度。

  二是确保国债期货的平稳上市和安全运行,市场监管者和组织者要切实履行好相关监管和服务职责,做好国债期货市场培育和投资者培训工作,尤其是要做好跨市场的风险防范与监管执法工作。

  三是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境外投资者参与金属、原油期货等衍生品交易和市场建设。

  四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监管和稽查执法。要通过切实维护市场“三公”原则来确保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中新网证券频道)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