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外利多短期提振 机遇仍在改革转型

2013年09月24日 11:0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当前,经济不温不火、波动收敛,对应的是大盘乏味、低位震荡。不过,中秋节期间美联储对于QE退出按兵不动、昨日汇丰PMI预览值超预期提振短期市场情绪。我们认为今年的投资主线仍在于转型成长与改革主题,相关主题投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仍然可能热点频出,市场将持续保持活跃状态。

  利多因素带来脉冲行情

  美联储对于QE退出按兵不动,但早晚会退出,难以推动周期股重演2010年10月QE2推出时的反弹行情;同时,9月上旬工业品价格显示经济“旺季不旺”、资金面中性偏紧、周期性行业产能过剩,投资者对于经济“走老路”深恶痛绝,旺季不旺。因此,预计中秋节后周期股若借势反弹,可在国庆节前逢高获利了结,只是脉冲行情,而不具备中级行情机会。

  上周市场在亢奋之后出现短期调整风险,周期股、题材股都进行了“挤泡沫”调整;而海外市场受美联储对于QE退出按兵不动影响,普遍出现大幅反弹,超出市场预期。海外市场的反弹,对中秋节后的A股市场情绪有短暂的提振作用。

  但这种影响或仅为短期提振,难以出现长时间大幅度反弹。首先,三季度末尽管国内不会出现“钱荒”,但改善的空间也很小。央行通过逆回购、SLO、SLF等工具灵活调节流动性,加上外汇占款改善,因此9月底“钱荒”难再现,大盘系统性风险不大。但是,美联储对QE退出采取按兵不动,那么,中国作为资金避风港的作用降低,外汇占款难以进一步改善,另外,央行更有动力针对8月份猛烈反弹的表外融资进行监管,因此资金面难松。

  而且,美联储的按兵不动反而使得中期针对QE退出的预期更加不稳定,风浪并未停息。此次美联储的按兵不动,是多年来少有的“美联储说将要做什么而没有做”,这导致了市场预期方面更大的混乱,从周三美股大涨而周四周五大跌吞没涨幅即可看出。之后,10月、12月的美联储会议之前,10月债务上限的逼近,以及每次重要经济数据公布之后都将对市场产生扰动。

  投资机会仍在改革和转型

  政治局会议已经将三中全会的关键词定调为“全面深化改革”,因此,对于管理层后续的改革措施,还是可以有所期待,特别是在土地、金融、户籍制度、对外开放等方面上做出重要的制度性突破。后续,随着市场情绪的改善,“转型和改革”仍然是结构性行情的主线。

  后续重点关注的改革机会,首先,金融改革,催化剂是中国(上海)自贸区、资产证券化、优先股试点等。其中,中国(上海)自贸区将于9月底正式挂牌,将重新成为9月底A股市场的焦点,特别是,前期调整“挤泡沫”之后至少有望迎来反抽行情,以及相关细则下实质性受益的个股行情;其次,并购重组和国企改革;第三是土地改革;第四是要素价格改革。

  配置上,短期内市场情绪浮躁、起伏波动大,因此,在近期海外震荡加剧,又逢国庆长假之前的背景下,并不建议“跟风炒作交易性机会”,而是建议“逢低优选股票打底仓、以改革和转型题材为看涨期权”。

  “底仓选股思维”,即核心配置继续优选消费和新兴行业龙头。战略上把握“新经济”,深入优选受益于经济转型方向的行业龙头,逢低耐心淘金信息消费、节能环保新能源、消费医药等。所谓“新经济”在于,新的创新潮流,带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升级;新的人口结构,带来消费率趋势性上升,带来消费的新模式;新一届政府新的政策思路,带来改革的制度性红利和市场化创新。

  在行业比较方面,我们继续维持“不是风格切换,而是热点扩散”,即部分顺应经济转型“产能做减法或产业升级”的传统产业将成为行情新热点,但是,对于产能过剩的周期股,不要奢望“需求拉动型”的行情,不具有持续性和操作性。

  在市场风格方面,一方面,考虑到国庆长假因素,大盘股脉冲式反弹或许有望延续到10月中旬经济数据和地方债务数据公布之前,其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是“改革驱动价值股重新估值”逻辑,而不是所谓的“经济复苏”逻辑。另一方面,中小盘行情依然活跃,并且进一步分化,建议寻找传统产业在新经济下重生的机会,特别是基于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消费服务领域的机会,以及并购重组的机会。 □兴业证券策略团队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