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沪指调整不破2000点

2013年10月12日 09:5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从2270点以来,大盘总体上保持了强势调整格局。

  首先是下降速率。从1849点开始,大盘先是形成了1849点至1965点的上升通道,该通道的日均上升速率为4.64点。后来经回档修正,又形成了1849点至2029点的上升通道,该通道的日均上升速率是4.18点。

  而从2270点以来,第一次在2172点出现了反弹,形成了2270点至2217点的下降通道,日均下降速率为7.57点。随后2149点反弹,至本周四的2214点,将下降通道的日均速率修正为4.30点。由于2172点的反弹构不成一个分形波段,2149点的反弹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分形波段,因此,2270点至本周四的2214点才是本次调整的第一个下降通道。

  这样,将1849点上涨的第一个上升通道和2270点调整的第一个下降通道做比较,我们就能看到前者的上升速率大于后者的下降速率。就通道速率来讲,在涨跌均衡方面,市场的天平依然倾向于涨。这是强势调整的第一个征兆。

  其次是连续新高与新低的数量。2270点当天,上证指数最低点是2226点,跌破这个低点的时间是9月16日,然后17日与18日又创两个新低,连续3个新低后大盘就开始反弹。反弹至2223点后再次下跌,连续创新低的数量是两个,即9月26日的2154点和27日的2149点。

  但是,从2149点来,大盘连续创新高的数量则为4个,即从9月30日到本周四,4条日线高点都高于上一个交易日。连续新低与新高的数量也偏向于多的意愿总体超过空的意愿。

  连续4新高或连续4新低,在技术上具有检验趋势强度的作用。一般来说,经过一段上涨后,出现连续4新低的回调,这一回调的力度通常不会小。2444点、2334点,以及之前2478点的第二个头部2453点,或者3478点,每一波大的调整都是以连续4新低开始的。

  反之,在经过了一段下跌后,出现连续4新高的上涨,则通常会成为下列两种状况中的一种。一是调整已经结束或告一段落,二是股价已进入落底波动阶段。前者如2009年9月的2639点、2010年7月的2319点、今年5月的2161点,后者如去年9月的1999点。

  这不是一种严格的科学方法,而是来自市场的经验法则,其产生的机理恐怕和市场心理以及能量有关。一般连续上涨到第3天,就会出现一定的卖压,尤其是短线交易者或技术操作者会选择卖出离场,或者做个回档。如果上升能量不足或看淡后市的居多,第3个高点通常会成为连续新高的最后一个。

  下跌也是如此。连续跌3天,通常会有短线交易者进场抓反弹。如果这个动机正好和中线操作者对后市的判断相吻合,或市场中看淡后市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那么,第3个新低就会成为连续新低的最后一个。所谓周期,就是市场情绪和心理的变化,用薛斯的话说,是由无名因素即X动机引起的。3天是市场情绪和心理循环的最短周期单位,连续4新高或4新低是对这个循环的突破,它能成为衡量市况的经验法则之一,原因就在于此。

  有兴趣的读者不仅可检索一下过去的大盘走势,还可检索一下个股的涨跌情况,看看在连续4新高后逢低买进以及连续4新低后反弹卖出的成功概率有多大,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它会有更高的胜算。预测、判断、操作,这是一个完整投资操作过程必需的3个互相关联,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系统,“连续4新价”属于趋势判断和检验系统中的一个。

  既然是一种强势调整,我们就可用强势调整的方法推算一下本次调整的理论目标位在哪里。一般教科书上都会把50%即二分之一的回撤看做强势回调或熊市中的弱反弹的最大目标。这种方法有一定道理和根据,但不够严密,因为它忽略了趋势中途的变化情况。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自创的全对分法,就是把一轮趋势的每一个显著拐点都包含进去,然后在高点和低点之间进行选择。以本次行情来说,1849点是一个拐点,1965点是第二个拐点,2029点是第三个拐点,把这3个低点和2270点加起来再除以4,就可得到:(1849+1965+2029+2270)÷4=2028点。1965点之前还有一个1946点,虽然在级别上小于1965点和2029点,理应不加以考虑,但毕竟在周线上,它也是伸下去的一只脚。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包含进来,这样,5个数字相加后再平均就是2012点。这可能就是本次调整的最大目标位了。 □金学伟

  (作者系上海金耕信息运营总监)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