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A股大顶6年祭:机构每年常看多 却总也看不准

2013年10月17日 09:35  参与互动(0)
A股大顶6年祭:机构每年常看多却总也看不准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中新网10月17日电 (证券频道 黄政平)综合报道,大盘6124点见顶六周年之际,昨日沪深两市双双暴跌,沪指下跌1.81%,距离A股历史上6124.04点的大顶已过去6年之久。回顾过去的几年,机构对于A股的走势,更多是怀抱一种看多的想法,但多数时间却事与愿违。

  2009年

  沪指自2007年10月16日的高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下跌调整,2008年10月28日跌至1664.92点。后来的日子里,沪指亦有反弹至3000多点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是在“2时代”(2000点)徘徊,有时甚至跌入“1时代”。

  2009年10月16日,就在沪指创造6124点大顶两周年之际,对于当时沪指从“1时代”返回“3时代”,并一度摸高至3478点这个阶段高点,有名的多头分析师李大霄发表自己的看法,6时代与3时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市场情绪。

  他认为6000点前很多人都在谈论黄金十年、大国崛起和万点论,股民和机构投资者都陷入癫狂状态。但大跌后谨慎的人挺多,没有人再敢喊10000点,最乐观的也就看到4000点。李大霄当时认为3478点应该不会像6124点那样成为相当长时间内的一个铁顶。然而沪指在2009年8月4日创造的3478点成为此后长达4年多的一个阶段性顶点。

  2010年

  股市进入2010年,沪指先抑后扬,在3时代和2时代之间来回切换,各大机构对于指数核心波动区间判断的准确性明显降低。

  嘉实基金认为,2010年经济复苏将带给股市更多正向回报机会,广发基金和华安基金两家机构目标一致地将“正回报”的预测值锁定在20%,大成基金也认为2010年整体趋势向好,交银施罗德也坚信,在流动性和基本面的“双保险”之下,2010年股指“将向纵深方向发展”。

  即便最保守的银河证券也认为核心波动区间为2700点~3900点,其中运行中枢在3300点~3400点。

  但实际情况是2010年沪指有5个月的时间运行区间在2700点下方。

  2011年

  进入2011年的股市可以说是一蹶不振,沪指彻底的进入2时代,3000点的影子都没看到。

  《新民晚报》在2012年年初(2012年1月5日)一篇报道中对过去一年股市的回顾中写道,2011年股市的表现出乎大多数研究机构的预料,机构在预测2011年股市的时候,大部分谨慎乐观,从指数波动看,大部分机构认为上证指数2011年波动范围在2500点至3800点。

  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机构预测的上限没有看到,下限却打破了,上证指数2011年报收于2199.42点,远低于机构预测的低点。

  从历史上看,机构的预测大部分与最后走势不符,就像2011年最后出现的点位就比机构预测的要低。从这个角度看,机构对股市的预测只能作为参考,并且常常需要逆向思维。

  2012年

  股市进入2012年,面对股市遍体鳞伤的2011年,作为卖方的券商对2012年的行情普遍乐观,作为买方的公募基金对明年行情的展望则略显悲观,而以获取绝对收益为目标的私募基金内部则出现了重大分歧。

  《上海证券报》在2011年年末(2011年12月21日)的一篇报道中称,大部分券商的预判是,明年将是一个“杯子型”走势的行情,期间会出现“小牛市”,市场将以“跌—涨—跌”的形式完成演绎,尤其看空1季度,看多2季度。

  就上证综指波动区间而言,基本预期在2200点至3000点。其中,国金证券、渤海证券等最高看到3200点,广发证券看到3100点,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平安证券等最高看到3000点。中金认为,上半年冲至2900点,此后再行回落。

  相对于券商的乐观而言,基金对行情的预判显得较为谨慎,多数公募基金经理认为,明年依然没有系统性行情可言。

  事实情况是,沪指自2008年调整到1664.92点以后,2012年再度跌入“1时代”,全年重心整体向下,最低点为1949点,最高点2478点。(中新网证券频道)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