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年线位置须攻守均衡策略 骑“白马” 找“错杀”

2013年10月25日 14:0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伴随本周四沪综指年线失守,投资者重新来到了防御还是进攻的策略十字路口。分析人士认为,从经济、流动性等角度看,市场四季度上涨动力有限,策略偏向防御非常必要;但同时,今年巨大的结构性分化也提示人们,转型已成既定趋势,完全放弃成长股等进攻型品种,既忽略了趋势的力量,也有可能在明年行情中输在起跑线上。既然经济和市场都处于不温不火的格局,也许攻守均衡才是更好的策略选择。

  行情来到关键节点

  进入10月份后,沪深股市突然失去了上涨的动能。本周四,沪综指收盘报2164.32点,跌破2172点年线支撑。作为重要的牛熊分水岭,年线被跌破意味着自去年年底开始的反弹行情面临重要方向节点。

  从基本面看,大盘跌破年线并非市场情绪使然,因为就四季度而言,A股的上涨动能处于明显缺失的状态。首先,从经济增速看,今年三季度GDP增速为7.8%,结合前三季度情况看,全年完成7.5%的增长目标已经基本没有悬念。这意味着,政策天平可能由此前的偏向保增长回归中性,而政策微刺激又恰恰是三季度经济增长超预期的重要推手之一,这使得投资者对四季度经济增长的预期明显调低,市场一致预期四季度经济增速大概率低于三季度。实际上,从9月下旬发电数据以及9月社会融资总额的变化,已经可以感受到经济在四季度将适度下行的气息。

  其次,资金面回归中性。从上周四开始,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三期无操作,表明在经济增长稳定、通胀预期开始抬头以及美联储退出QE预期延后的背景下,央行此前“放短控长”的操作思路开始发生变化。由于经济增长等影响因素短期很难改变,预计央行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的趋势很有可能在整个四季度贯穿。由此看,股市在四季度也很难获得流动性方面的推动力。

  最后,市场自身的结构性修正已经开始。进入四季度后,信息服务等部分前期强势股出现大幅跳水,而今年以来持续火爆的创业板指数也明显构筑头部。种种迹象显示,对于此前结构性估值过高的畸形格局,市场正在自发修正。考虑到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年底兑现收益等需求,此类前期强势股的调整进程可能只是刚刚开始,其对市场情绪以及整体市场走势的负面影响仍将延续。

  但是,不具备上涨动力,并不意味着系统性风险会大规模释放。实际上,四季度经济增速适度下行,甚至明年整体增长中枢进一步下移,已经基本在投资者预期之内,除非发生经济失速的情况,否则市场很难因此出现明显下跌。与此同时,在6月钱荒之后,9月底资金面安然度过关键节点,显示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重回正轨,因此流动性或将在很长时间维持中性格局,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况且今年前三季度的行情也显示,在市场系统性上涨乏力甚至下跌的时候,赚钱效应并不缺失。

  骑“白马” 找“错杀”

  由此看,在宏观背景偏弱的背景下,四季度强调防御策略实属必要;但过度强调防御,又意味着忽视今年以来A股发生的巨大结构性变化,未来很可能因为始终看不到明确宏观信号而失去超额收益,更会在四季度布局来年的重要时间关口丧失建仓机会。因此,攻守平衡在策略制定上的重要性凸显。

  在防御方面,从以往的经验看,食品饮料、医药等消费类股票是投资者的第一选择。但当前的情况是,宏观经济正在摆脱大起大落的周期,基于与经济弱相关性而选择消费行业,可能很难起到很好的防御效果。此外,食品饮料、医药等典型的消费类股票,今年以来涨幅都比较巨大,能否进行有效防御也存在很大争议。

  在此背景下,分析人士建议投资者将防御重点转向低估值板块。目前看,电力、高速公路、机场、铁路等大量蓝筹股的估值都处于市场洼地,而且此类股票大多又具备较高股息率的特征。在进攻阶段,他们的低弹性难以吸引资金关注,但在强调防御的时下,此类股票势必会吸引部分资金的目光,甚至可能因为资金的流入而发动一轮反弹行情。

  而从进攻的角度考量,客观地说,当前A股中在成长预期上具备想象空间的品种基本上估值都不低,这极大限制了投资者的进攻选择。分析人士认为,从可行性上来说,当前针对成长股的策略有二。一是对于此前已经积累了丰厚涨幅,且中长期成长空间明确的股票,可以采取坚定持有的策略,立足长期收益,忽略短期股价波动。二是等待泥沙俱下的“错杀”机会。传媒等权重股的大幅下跌势必影响市场情绪,这就令一部分真正的成长股存在极大被“错杀”的可能,而“错杀”或许也是投资者低吸此类股票的唯一机会。

  编后:改革主线的潮起潮落,本就是股票市场运行规律的体现。在当下行情的关键节点,紧盯改革主线、顺应旺季规律、布局三季报行情、及时增强防御,方能从容应对退潮恐慌,明晰新热点的演化方向。 □本报记者 龙跃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