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改革预期暂难引发风格转换

2013年10月30日 11:4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在改革预期不断纵深发展的同时,市场表现却并不如意,尽管昨日跌幅收窄,但后市表现仍旧存疑。国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冯宇、东海证券资产管理分公司投资经理刘俊参加中证股事会节目时表示:目前市场回调可能并未到位,改革预期并不能一蹴而就,投资者对于风格转换周期股的投资同样需要谨慎。

  改革预期左右市场节奏

  中国证券报:三中全会对市场影响有多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383”方案是否会成为改革的蓝本?

  冯宇:A股市场有明显的会议情节,不可否认三中全会是目前市场上最为关注的政策方面的话题。市场所关注的改革领域,包括养老体系的全面顶层设计、二胎放开、户口自由迁徙、房产税的推出,也包括上海自贸区为重点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等。不过,“383”方案能否全面得到落实和通过,现在看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刘俊:预计财税改革、金改等推进可能会比较快,对资本市场影响比较直接的可能包括优先股的推出、对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这些顶层设计有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跟收益权,保证整个资本市场的活性。至于土改则涉及到各方利益变动,现在还有很大不确定性。

  中国证券报:土地流转概念是否还会有空间?

  冯宇:在中央和地方财税权并不完全统一的体制下,冒然进行其他方面改革,都会遇到很多阻力。现在资本市场对于土地流转期待非常高,如果说在这次三中全会上没有看到财税方面的体制跟之前相比有变化,则实际上土地流转可能会成为一个空中楼阁。而至于财税体制改革,一定牵扯到中央和地方很多利益纠葛。从中国过去的改革经验来看,所有的改革都是循序渐进。土地流转和相关个股目前更多是初期操作机会。

  中国证券报:预计优先股何时推出,其推出是否有利市场结构转换?

  刘俊:优先股推出适应当前国有股比例较大的现状,推出的时间很难判断。但前期一定会有试点,不会一下子全面铺开。从现阶段看,推出优先股确实对整个蓝筹股是偏利多。

  冯宇:投资者需要理清楚。需要发行优先股的公司首先是ROE较高,其次每年必须有稳定现金流支付给优先股股东。A股市场上市公司满足这种条件的首先是银行股,其次建筑类股,所以可能优先试点。发行优先股和IPO重启是两个问题,不在于谁前谁后。优先股吸引的是对于稳定收益有追求投资者。在结构上而言,对于这种大盘的银行和建筑类个股,实际上是偏利好的。但这种机会更多是来自于阶段性估值的支撑,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银行和建筑类个股的走势,所以对于市场结构性影响是比较缓慢的。

  战术性撤退静待年底

  中国证券报:创业板回调是否已经到位?预计周期股机会是不是同时到来?

  刘俊:创业板中期调整趋势已经形成,现在调整还是没有到位。一是创业板估值溢价相当惊人,二是获利盘非常多,倾向于减持。周期股取决于宏观经济。现在大家对四季度、明年经济相对比较悲观。整个经济在所谓复苏以后,惯性下跌弹性比较大,对未来通胀增加预期比较高,所以周期股出现趋势性上涨概率是非常小。

  冯宇:创业板下跌,来自于机构投资为了锁定年终收益而引起的博弈行为,时间上我也觉得没有到位,机构投资者依然还有一到两个月时间去减仓,锁定全年收益。创业板跌不跌跟周期股涨不涨没有任何关系。现在来看,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进入四季度之后,宏观经济环比或者同比都面临着再次回落的风险,从这个角度,周期股没有上涨的动力。追求绝对收益的散户投资者,没有必要砍了周期股,去买创业板,因为同样赚不到钱。

  中国证券报:在创业板回调以来,机构投资者仓位都是在降低,您觉得对他们来说,这种撤退是长期的还是暂时性的?对市场结构板块热点有什么影响?对投资者有什么建议?

  冯宇:在经济增长速率每年下一个台阶、季度之间波动幅度收窄的时候,传统周期类个股难以出现趋势性机会,投资者也难以去把握,建议少碰周期类股票。目前看来机构应该是战术退守,而不是完全放弃,因为创业板并非盈利下降。等到机构投资者博弈行为结束之后,就是重新进场的机会。对于接下来创业板和中小板优质成长公司如何选择,投资者需要甄别哪些技术和商业模式能够持续高速增长。我们认为一是与医药有关的医药服务医药器械领域,二是环保,三是传媒和消费电子TMT板块,四是油气服务设备,这些都值得长期挖掘。

  刘俊:我们现在对整个未来政策效应没有那么悲观,主要机构投资者对改革预期普遍较低。所以随着三中全会会议出台以及之后政策的落实,反倒会有正向作用。现在来说,顺应市场做结构调整,以及布局明年是必要的。不应该只着眼于会议,而是更多布局符合中国更长期发展的诸如环保医药等有稳定增长的行业。□本报记者 朱茵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