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私募连发公开信"逼宫"中百 业内:暗藏脱困隐情

2013年11月04日 09:23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崔军正将矛头对准中百集团(000759)。10月15日、22日、29日,他掌控的私募机构、上海宝银创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连发三封公开信,声称计划入主中百集团董事会,改组中百集团。

  宝银创赢这么干已经不是第一回。过去6年,宝银创赢累计向1家基金公司、近10家上市公司发出过类似的公开信函……尽管建议无一成功,宝银创赢董事长崔军却在多个场合声称,通过这一方式赚了大钱。

  在A股并不成熟的市场中,这个“积极投资者”真的能凭借公开信屡屡获利?其另类生存法则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实动机?

  “逼宫”中百

  10月15日、22日、29日上海宝银创赢连续发布三封公开信。首封公开信中,上海宝银创赢向中百集团提出了5点建议,包括:公司以20元/股的价格发行两亿优先股;成立投资部由宝银创赢帮助进行理财;营业收入统一管理;宝银创赢帮助公司实现账面14亿现金的稳定增值;改选董事会。第二封公开信中,宝银创赢透露,近期已经和中百集团一些重要股东达成共识,联合持股量超过第一大股东、持股15.14%的武汉商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欲联合入主上市公司董事会。第三封信,宝银创赢附上了“授权委托书”,希望得到普通投资者的支持。

  宝银创赢称,入主中百后,将帮助公司实现总市值从33.0966亿到50.74亿元的增长,目标是将中百集团打造成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据了解,中百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新光控股集团很快回应,称未与宝银创赢达成共识。崔军在接受《金证券》采访时称,宝银创赢对中百集团的持股不足5%,“但确实有很多人委托我们,我们还会继续增持。”

  如果把宝银创赢划归为机构投资者,其举动在A股可能新鲜,但在美国资本市场早已有之。《金证券》了解到,美国著名的长期投资机构加州公共雇员养老基金(CalPERS),是股东积极主义行动的主要推动者。发表公司治理声明、私下谈判或公开告诫经理层、发布坏公司“黑名单”等,是该机构最擅长的行使股东权利的利器。加州公共雇员养老基金每年从其积极股东行动中取得的财富收益达1888万美元,行动成本仅有50万美元。

  相比之下,宝银创赢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故伎重演

  对宝银创赢董事长崔军来说,发公开信早已是轻车熟路、技法纯熟的老节目。

  《金证券》统计发现,过去6年,宝银创赢累计向1家基金公司、近10家上市公司发出过类似的公开信函,虽然提请的要求稍有差别,但结果无一成功。

  2007年4月18日,宝银创赢高调向银河基金发出书面通知书,要求其召开基金银丰持有人大会,讨论封转开事宜。次年7月8日,其公开给赛马实业提出四点要求,声称要进入公司董事会。2011年7月-2012年8月,该机构数次给招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交行、深发展(现平安银行)等银行股发函,提出增发、回购等建议。

  有意思的是,被崔军相中的公司几乎是名声在外、治理相对不错的蓝筹股。崔军自称,选择这些公司是因为它们被低估了,自己进入董事会后,重新打造绩效的空间会很大。

  接触过崔军的上海私募人士则告诉《金证券》,正常情况下私募机构举牌民企就很不容易了,举牌国企甚至是盘子巨大的蓝筹股,显然是为了引起公司注意。想靠微弱的投票权入主董事会绝无可能,这么做不排除故意炒作的可能。

  “赚了大钱”

  对于外界的议论,崔军十分坦然。他对《金证券》说,“发公开信的公司,我们都是赚了大钱的”。

  据私募排排网公开数据显示,宝银创赢旗下的15只产品有四只产品累计收益率为负,其他产品表现良好。不过,上海私募圈人士提醒《金证券》,崔军平时就十分高调,如果真赚了很多钱,一定会大肆宣传。

  按公开信息所显示,崔军声称通过发布治理声明模式挣钱的靠谱案例,或许只有推动基金银丰封转开。2007年,宝银创赢向基金银丰提出封转开后,迫于压力,银河基金连续四个季度对基金银丰实施了大比例分红,大大降低了基金银丰的折价。

  不过崔军对《金证券》透露,过往向赛马实业发送公开信,同期该股跑赢大盘267.16%;在给数家银行上市公司公开信期间,“光民生银行就赚了两个多亿”。但上海私募圈人士并不这么认为,表示赛马实业和银行股大涨更多基于自身因素,并不是崔军公开信刺激的结果。

  脱困自救?

  在与《金证券》的对话中,崔军隐约透露了自己的投资策略:选择目标上市公司,买入适量股票,发布公开信提请相关事宜,然后寻机获利了结。按其所说,这样的做法看上去与私募机构追求短期绝对回报的偏好颇为吻合,手法还比较别致。

  尽管崔军透露,“我们的每一次实际上都成功了。”不过,这跟其动辄声称要把目标公司打造成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说法,似乎并不搭界。毕竟,成熟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要想推动上市公司改善业绩,往往会联合起来,行使投票权,换掉公司高管。但在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自己还没断奶,市场环境也存在不足,相比膀大腰圆的上市公司,这条路走不通。

  沪上一位知名券商私募研究员告诉《金证券》,崔军的做法“可能真赚钱了,尽管这无法核实;也可能避免了损失,并在炒作中获得了名气。”他提醒,近期宝银创赢旗下产品的净值回撤情况很明显,崔军在这个时点发出“公开信”,可能更多意在自救,以渡过难关。

  沪上私募圈人士也表示,表面看崔军选择的股票没有明显的共同性,也没什么逻辑,“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2008年他想进赛马的时候,公司业绩出现过一轮低谷,我相信他这么做更多是为降低手中持股可能带来的损失。涨了可以卖,跌了可以买入摊低成本。这算不得特定的套利模式,也不是为了打造什么公司。我想这才是他的初衷。” □金证券记者 胡春春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