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私募发行陷怪圈 绩优产品无人买

2013年11月04日 17:44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今年以来,随着业绩好转,阳光私募的发行进入一个小高潮,这对于沉寂了3年的私募来说本是件好事,但私募发行却进入一个怪圈:净值上1元赎回多,净值上1.2元没人买。

  今年10月,深圳一家私募发行第四只产品,由于上半年其业绩平均水平超过30%,新产品募集时间不超过两个月就成立。然而该私募总经理却大倒苦水:持续营销难做,发新产品只因客户不愿买老基金。按照原计划,今年本来不准备发新产品,但接触后却发现,相比净值已经超过1.3元的“绩优产品”,净值为1元的新产品更能吸引客户。

  该私募坦言,老基金遇冷,发新产品成为其扩大规模的必要途径,这其实也是行业的普遍现象,一家私募管着十只甚至数十只产品都不稀奇,往往是一只产品成功了,多只产品进行策略复制,从1期产品发到5期,甚至10期。而在海外成熟市场,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在一只产品上做持续营销,扩大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发行怪圈并不是私募面临的特有情况,在公募基金中,针对投资者爱便宜货的心理,大比例分红净值持续营销曾风靡一时,然而在私募基金中却难以看到这样的手法,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政策限定,目前阳光化的私募产品采用信托模式,根据现行管理办法,单只信托的自然人持有人总数上限为50人,而30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算作机构投资者,总数不限。持有人数的限制导致了私募只能去发行新产品;其次,公募基金是永续产品,而私募基金大多有存续期限,1到5年不等,花大力气做持续营销,不如发行新产品。

  上述人士表示,从实际操作来看,他更建议客户买老基金,因为仓位已经建立,新基金还需要花时间来建仓。以其持有一只创业板股票为例,老基金早在去年上半年买入,尽管近期遭遇了调整,但股价已经远远脱离成本价,同样是看好该公司未来前景,老基金就可以继续持有,但新基金则不敢贸然进入。

  老产品无人问津的同时上半年私募陷入赎回潮。北京一知名私募透露,今年上半年,有超过两成的客户选择赎回,彼时产品业绩刚刚回到1元附近。从目前来看,那时正是市场一个较好的买入点,大部分私募业绩正是从这时起飞,而截至上周五,上述私募旗下一只产品近6个月收益超过了30%。  证券时报记者 陈春雨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