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三板扩容“靴子落地”谁将享受“资本盛宴”?

2013年12月15日 16:0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随着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走过七年历程的场外市场试点终于正式迎来了迈向全国的一天。新三板扩容“靴子落地”,一场资本市场的“盛宴”即将开席,谁将从中受益?

  新三板将成中国资本市场重要一极

  试点七年来,本应作为资本市场金字塔最底层的场外市场在我国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发挥价值发现的核心市场功能,进而流动性和融资功能受挫。

  “交易系统效率不高、投资者门槛过高、挂牌公司园区限制、与场内市场完全分割等原因,也使新三板一直处于‘小’的位置,但看起来却并‘不美’。”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随着此次全国扩容闸门的放开,新三板市场的规模将快速扩大。“新三板市场容量目前并不大,但制度的改进和监管的提升会对现有全国多家区域性股权转让机构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吞噬其市场份额和潜在空间。”新奥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苏明说。

  多家机构预计,按新三板扩容进度、挂牌速度、市值变化、交易活跃度等指标综合来测算,未来5年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将突破4000家,总市值万亿元以上,年交易额4000亿元以上,未来新三板将为培育创业者、投资者、助力经济结构调整等起到重要作用,会真正成为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

  苏明认为,中长期来看,随着市场透明度的提升、挂牌企业的迅速增多、投资者结构的逐步改善和交投的不断活跃,新三板市场将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极。

  中小微企业成最大受益者 获资本市场“绿色通道”

  毫无疑问,新三板市场扩容到全国,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小微企业。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难,对资本的渴求度一直难以缓解,即便是四年前创业板的开启也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约有1300万家中小企业(不含个体户登记的企业),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而截至2013年11月底,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合计不足2500家。即使IPO开闸,受惠的仍然只是以百计的企业,无数的企业仍然要通过上市及银行贷款之外的方式融资。

  “而新三板主要为成长型、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提供资本服务。新三板扩容为中小企业打开了进入资本市场的‘绿色通道’,更是助推其发展的高速公路。”长城证券新三板业务部总经理张玉玺说。

  股东200人以下无需审核、不设财务门槛、小额快速融资制度、灵活的股债融资工具安排、做市商制度,一系列的重大制度创新契合了中小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使新三板成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的开放平台。

  “新三板扩容大大提升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必将会成为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加速器。”张玉玺说。

  新三板成“投资蓝海” 机构积极备战

  全国扩容闸门刚刚开启,新三板的私募和投行业务已经进入“百舸争流”的竞争阶段。业内人士预计,一旦挂牌公司的成长性得到认可、新的制度安排得到落实,二级市场资产管理机构会陆续进入新三板这个“蓝海”。

  根据最新公布的扩容方案,新三板的信息披露要求更严格,市场化程度高,挂牌制度接近注册制,有了明确的转板机制,这意味着投资该板块的潜在A股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会显著下降,增强了私募机构的投资退出保障。

  “显然,随着新三板政策的进一步推进,私募机构将会更多地介入该投资领域。”苏明认为。

  新三板公司大多属于高新技术类、服务类新兴产业,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关注。统计显示,2012年接近90%的挂牌公司实现盈利,57%的挂牌公司保持净利润增长,平均净利润830万元,同比增长9%,平均市盈率19倍。这些数据说明,新三板的整体盈利能力并不差,估值也不高,存在投资机遇和融资商机。

  除了私募机构之外,二级市场的公募基金也在积极备战新三板。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认为,新三板无论对处于供应端的拟挂牌公司还是处于需求端的股权投资者都具有吸引力,有望成为资产管理领域的又一增量市场。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只有证券类资产市值在300万元以上的个人投资者才可以参与新三板投资。不符合条件的可以通过专业机构发售的基金、理财产品等间接投资于挂牌公司。

  尽管新三板市场被各方看好,分析人士也提醒,新三板毕竟与创业板存在不少区别,公司越小,其经营受宏观面和行业政策影响越大,股价波动也更大,甚至将来可能出现大量直接退市、破产的公司,投资者应做好风险应对。(记者赵晓辉、杨毅沉、张晓博)

【编辑:蒋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