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监管新政利好长期资金入市 资管行业发展提速

2014年01月23日 11:0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证监会主席肖钢日前提出,打破证券、期货、基金等机构业务相互割裂的局面,允许相关机构交叉申请业务牌照。大力发展专业证券投资机构,支持社会保险资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委托专业机构投资运营,拓宽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举措将推动资管行业发展,有利于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提高长期资金比例。大力发展专业证券投资机构,将打通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渠道,确保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

  资管行业发展提速

  肖钢提出,建立机构业务牌照管理体系。公开各类业务的牌照准入标准、条件,制定并公示相应业务规范,向符合条件的机构开放,逐步解决大市场与小行业的矛盾。打破证券、期货、基金等机构业务相互割裂的局面,允许相关机构交叉申请业务牌照。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允许相关机构交叉申请业务牌照,此举将促使跨行业竞争态势的形成,推动资管行业发展。资管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提高长期资金比例。

  实际上,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层密集发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涉及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政策法规,新政的显著特点是将各类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分割局面打破,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私募等各类金融机构纷纷申请相关业务牌照,全面介入资管领域的竞争,各类机构资管业务相互交叉,混业经营趋势日益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混业经营趋势对当前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各金融监管部门自成系统,尚未建立职责明确的协调配合以及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随着业务交叉不断增多,综合经营日益普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监管割裂、监管套利、重复监管等现象,导致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降低。虽然各监管机构建立了协调机制,但立足于机构监管基础上的协调,无法根本解决机构监管与混业的矛盾,应当更加强调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过渡。

  有券商人士坦言,允许相关机构交叉申请业务牌照之后,是选择做“专卖店”,还是做“百货公司”,将成为不少机构面临的选择发展问题。他表示,券商创新的方向之一就是向其他领域拓展。私募可以发行公募业务,保险公司也可以做私募业务,加上公募的专户、券商的资管、期货的资管等,大金融时代泛资管雏形初显。各金融机构一方面在政策待遇上会更加公平,另一方面也面临更加残酷的市场选择,优胜劣汰,落后者将受到巨大的淘汰压力。

  发展专业投资机构

  肖钢提出,大力发展专业证券投资机构,支持社会保险资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委托专业机构投资运营,拓宽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

  业内人士坦言,大资管时代亟需推动养老金资产管理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社保资金和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面临投资渠道狭窄和体制建设落后等问题,保值增值压力巨大。因此有必要通过一整套制度安排,打通养老保障资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渠道,根据专业投资、组合投资、长期投资的原则,将养老保障资金稳定、有序地引入资本市场。这就需要强大的资产管理能力和配套金融服务,确保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

  发展专业证券投资机构被业内认为是实现养老金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的重要前提。业内人士表示,国际长期资金入市主要采取直接投资、全部委托和部分委托三种模式,其中专业证券投资机构在三种模式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的投资和管理能力直接决定着长期资金入市能否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鉴于海外长期资金管理与运营经验以及国内社保基金的成功实践,其他类型的长期资金入市时,需要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因此,首先应根据不同类型长期资金的特点,设置专业的证券投资机构承担长期资金的管理责任。

  业内人士称,应支持社会保险资金、养老金、企业年金多种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鼓励包括券商等在内的投资管理机构服务好长期资金入市。对制约养老金、银行理财资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配套修订、衔接,消除限制长期资金入市的法律障碍。海外经验显示,长期资金入市后,可选择的投资标的非常广泛,在实践中配置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比重较大,权益类及其他高风险资产类别的配置比重相对较小。建议根据长期资金的不同类型,明确各类投资品种的比重。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