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智能穿戴需想象空间 市场容量可达500亿美元

2014年04月02日 09:37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在今后两三年中,世界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容量可望扩大到500亿美元。如何分享这场市场盛宴呢?能否抢得先机是关键。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处于发展的破题阶段。放宽眼界、抓住商机、加大投入、破解难题,正是中国企业大有用武之地的时候

  新产业的崛起往往要借助于想象空间。想象空间有多大,市场的路子就有多宽。如今,国外企业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开发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国内的企业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智能可穿戴设备凭借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而萌发,但是,其中魅力却光芒四射。最近,在美国举行的相关会展上人们就有充分体验:在一个慵懒的清晨,当你对着满柜子的衣服发愁时,你的戒指已迅速向你提供了最佳搭配建议;当你走在路上时,你的腰带不断记录着你的运动水平、情绪波动、食物摄取量等信息,提醒你今天的运动目标有没有完成;周末想放松看场电影,你的眼镜自动为你推荐精彩大片,并告诉你行车路线,充当“引路人”。此外,智能可穿戴产品美容眼罩能够进行面部按摩、智能电子游戏装备能够做到人机合一、智能手镯能够帮助女性“防晒”、智能鞋垫具有运动监测功能等等。听听这些,你就能感觉到智能可穿戴设备蕴含的巨大潜力。

  因此,有人估计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容量将与手机市场容量规模相当。在2014年美国拉斯韦加斯消费电子展会上,有关方面作出大胆预测:今年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在今后两三年中,世界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容量可望扩大到500亿美元。据粗略统计,自谷歌眼镜发布至今一年多时间里,在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发方面,先后有苹果、索尼、微软、三星等跨国企业纷纷加盟。

  我国在这一波新兴产业崛起过程中该如何因应?应该说我们有抢夺产业制高点的实力和条件,在互联网的基础技术上,我们有着完整的技术链条如计算机制造、无线通讯、云计算、大数据和卫星定位等等,我们还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制造实力,近年来我国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三位,这些就为智能可穿戴设备这种无线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平台和研发保证。此外,我国当前电脑、手机平板化的趋势明显,可望通过此类终端实现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事实上,我国已有先知先觉者涉足其中并为此拼搏,近期国内宣布加盟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计划的知名企业包括百度、盛大、小米、华为、联想等等。

  如何分享这场市场盛宴呢?能否抢得先机是关键。有手机制造殷鉴不远,我国手机制造实行的是跟进战略,出口量占世界80%,可是只能分享利润总额1%。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上面临同样问题,我们在该产业中的地位取决于能否率先突破难题,市场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成本。某大牌智能手表被曝每天销量仅为几百只,仍未贏得主流市场青睐。价格高、功能有限,且返修率高等因素都阻碍了市场扩大。有业界分析师认为,由于设计不精致、价格较高,以及目前许多产品在技术方面存在短板,可穿戴设备短期内不可能得到主流消费者的青睐。第二个方面的挑战来自于产品的碎片化。可穿戴式智能设备需求的多样化与轻量化注定了市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碎片化。目前来看,很难有某种类型的产品能够覆盖用户中的绝大多数,因此如何选择产品的定位并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将成为厂商成败的关键。第三,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发展要依仗更完整产业环境的建立。此类设备的应用软件数量少,同质化严重、创意不足;这一环境包括其他产业领域的支撐,比如目前不少科技公司正在研发高科技隐形眼镜,在技术成熟后需要在医疗市场“落地”,才能找到商业“着陆点”。

  当此之时,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处于发展的破题阶段。放宽眼界、抓住商机、加大投入、破解难题,正是中国企业大有用武之地的时候。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