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00点陷入易守难攻困境 突破“围城”尚需时日

2014年05月22日 14:3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今年以来,沪综指在2000点位置逐渐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围城”之势:每当大盘跌破2000点,权重股就会拔地而起强力护盘;但在2000点之上进一步拓展反弹空间,也明显举步维艰。分析人士认为,大盘持续围绕2000点纠结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非标融资通道的进一步收缩,估值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基本被封杀,市场存在较强支撑;但另一方面,经济仍然低迷,上市公司业绩下行压力较大,市场不具备上行动力。在上述背景下,攻破2000点围城恐非短期能够实现,大盘磨底阶段投资者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2000点陷入易守难攻困境

  在市场持续震荡的过程中,不少投资者都找到了一个短线操作的“秘诀”:每当沪综指跌破2000点的时候,就可以放心加仓做多,因为无论是政策还是权重股,总会在2000点下方的不远处挺身而出,一次次令市场转危为安;而一旦大盘稍稍远离2000点关口,短线获利盘就会蜂拥而出,因为往往在这个时候,市场调整就又要开始了。

  可以说,上述操作策略在今年以来的A股市场中屡试不爽,这在本周三的行情走势中就再度得到了验证。承接前两个交易日的弱势格局,沪综指昨日以2001.31点小幅低开,并且在开盘后就出现了跳水走势,盘中最低下探至1991.06点。就在大盘向下跌破2000点的时候,护盘英雄也又一次适时出现了。从盘面表现看,昨日上午9点40分过后,银行、券商、煤炭、电力等权重板块中的权重股纷纷“默契”发力上攻,大盘也由此在2000点位置再次转危为安。截至收盘,沪综指上涨0.84%,收报2024.95点,盘中最高上探至2025.19点。

  不过,若认为本周三的逆转走势能引发后市较大规模的反弹行情,可能也有些一厢情愿。从成交量看,尽管昨日市场大部分时间处于震荡上行的格局中,但成交量并未跟随放大。截至收盘,沪市全天成交仅为484.15亿元,甚至较前一个交易日的量能出现了小幅度的萎缩。这意味着,市场上涨既不具备明显的做多合力,也没有吸引多少跟风盘参与,资金心态非常谨慎。实际上,量能萎缩已经成为今年A股市场的常态,年初以来,两市成交水平处于持续“下台阶”的过程中。量为价先,如此低迷的成交量确实难以令投资者对后市反弹空间寄予过高期望。

  作为今年以来行情的典型缩影,本周三的市场表现形象刻画出了当前市场所处的状态:守住2000点的信心和能力充足,但以此为基础再上层楼明显底气不足。

  “估值”“业绩”合力筑围城

  分析人士指出,A股市场当前在2000点位置下有支撑、上有压力的围城格局,是由估值和业绩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估值下行空间被封杀,给整体市场提供支撑。据WIND数据,当前沪深300成分股的整体市盈率(TTM)仅为8倍,不仅处于历史最低位置,同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相比,也处于明显的估值洼地。与此同时,估值提升的动力也逐渐显现。比如,上周五中国人民银行牵头5部门联合发布127号文,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银监会也发布140号文作为配套文件,出台针对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治理细则。上述两个文件意味着银行的非标融资通道进一步收窄,在表外业务收缩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债券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并将拉低债券收益率,从而降低股市的无风险收益率,进而提升股市的估值水平。在上述背景下,A股估值大幅下行空间已经基本封闭,这也是低估值蓝筹股屡屡在2000点位置护盘成功的重要背景。

  但另一方面,业绩下行仍给股市带来显著压力。最近两个月,国内重点城市房地产销售明显低迷,令市场关于房地产投资的担忧挥之不去。作为经济最重要的支柱,房地产投资一旦持续下行,势必给经济增速带来明显负面作用,这使得投资者下调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冲动逐渐强烈。在此背景下,不及预期的一季报业绩则开始促成盈利预测下调实际行动的展开。统计显示,在剔除掉金融股和“两桶油”后,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只有7.42%,大幅低于市场此前预期,也意味着全年业绩增长低于预期几乎难以避免。

  展望后市,大盘若想突破2000点围城,或者需要支撑力量的进一步夯实,或者需要压力的明显化解。具体来说就是,出现预期外的利好因素特别是货币政策方面的利好预期,提振投资者情绪,加速市场估值修复的进程;抑或是经济出现显著好转迹象,减轻业绩担忧。不过,从当前的经济、政策环境看,短期出现上述两大契机的难度较大,市场在2000点位置的磨底状态大概率仍将延续。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