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员工持股计划"圈定"5大持股渠道 短期或难惠及一线员工

2014年06月24日 11:55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编者按:6月20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试点指导意见》,员工持股计划经过诸多周折,终于步入实施阶段。员工持股计划对股市的正面影响正在发酵,目前,哪些上市公司已经实施员工持股?员工持股的情况怎样?今日本报聚焦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希望给出有益的价值参考。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公司员工和分析师的观点综合起来可知,目前不会带来普通员工持股潮

  ■本报记者 桂小笋

  股市持续走弱的情况之下,关于管理层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看重的新闻时见报端,而在6月20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员工持股意见),也被认为是为市值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

  《证券日报》记者咨询了几位上市公司工作人员及第三方分析人士,对于员工持股意见,上市公司员工皆“希望有”,而分析人士则认为,上市公司普通员工持股仍有些门槛要跨。

  员工持股呼应市值管理

  根据员工持股意见提及的内容显示,员工持股计划是指上市公司根据员工意愿,通过合法方式使员工获得本公司股票并长期持有,股份权益按约定分配给员工的制度安排。员工持股计划的参加对象为公司员工,包括管理层人员。

  对于股票的来源,员工持股计划提及了5种渠道: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二级市场购买;认购非公开发行股票;股东自愿赠与;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

  员工持股计划发布之前,上市公司员工持有自家公司股票的行为发生在高管层面较多,即使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也鲜见涵盖普通一线员工,此次政策的出台,是否会带来上市公司普通员工的持股潮呢?

  对于这种观点,有就职于上市公司的普通员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员工持股肯定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凝聚力,也“希望能有(相关激励)”。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对《证券日报》记者解释,“(员工持股)的政策是好的,但结合到自家公司的情况来看,暂时不考虑这种激励方式,不过以后可能会有。”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按照当前资本市场的情况,并不会带来上市公司普通员工的持股潮。“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并不成熟,有炒作热点的公司股票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员工担心获得公司股票之后亏损,不如直接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股票,还能不受时间的限制。除非税收优惠力度较大,可能会鼓励上市公司普通员工持股。”

  不过,郭凡礼坦言,如果普通员工持股,能够有效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劳动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共享,提高公司凝聚力和内生动力。而且,上市公司开展员工持股计划,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新的市值管理工具,有利于上市公司更好地开展市值管理工作,也有利于二级市场的稳定发展。

  相关公司暂按兵不动

  查看今年以来大盘走势可知,大盘的持续走弱之下,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的话题屡屡被提及,此时发布员工持股计划的政策,是否也与此相关呢?郭凡礼解释,近些年来股市低迷,许多公司在股价下跌之际再度购买以稳定股价,这些再次购买的股票有的也发放给员工,随着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的数量越来越多,证监会有必要规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以保证二级市场的稳定性。

  对于员工持股事项,员工持股计划详细规定了持股比例、方式等内容。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所持有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单个员工所获股份权益对应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员工持股计划持有的股票总数不包括员工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前获得的股份、通过二级市场自行购买的股份及通过股权激励获得的股份。

  而从员工持股计划提及的内容来看,引导价值投资的意味十分明显: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12个月,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36个月,自上市公司公告标的股票过户至本期持股计划名下时起算;上市公司应当在员工持股计划届满前6个月公告到期计划持有的股票数量。

  对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上,上市公司可以自行管理本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也可以将本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委托给具有资产管理资质的机构管理:信托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其它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机构。

  就此,《证券日报》记者咨询了相关公司的人士,对于是否借机开展相关业务,目前未有明确表示会开展此类业务者。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