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信基金45岁首席风控官病故

2014年08月05日 11:45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基金行业又传噩耗!8月1日,长信基金首席风控官陈晓刚因突发脑出血离世,年仅45岁。长信基金相关人士表示,“陈晓刚英年早逝,我们感到非常惋惜。”

  陈晓刚猝然离世,也给诸多重压之下的基金界人士敲响了健康的警钟。《金证券》记者了解到,自2009年以来,多位知名基金经理英年早逝,年龄最大的51岁,最年轻的才33岁。

  长信首席风控官病故

  上周日晚,《金证券》记者朋友圈里有人发消息称,“长信基金首席风控官陈晓刚7月31日晚8时许,因突发脑出血昏迷,送入上海长征医院抢救,但因脑动脉出血,血量过大,压迫生命中枢,于8月1日晚9点半因抢救无效身故,年仅40来岁。”

  昨日,长信基金相关人士《金证券》记者对表示,“陈晓刚先生确实已身故。我们也感到非常惋惜。”

  此前采访过陈晓刚的一位媒体同行告诉记者,“陈晓刚精力一直很旺盛,怎么会一下子就走了呢?”

  长信基金内部一位员工向记者透露,因为是基金子公司人员,陈晓刚平时并不与基金公司的人在一起办公,但大伙儿都知道他。该员工表示,陈晓刚为人很随和,业务能力很强,口碑不错。

  “全能”风控官压力巨大

  对于“风控官”这个岗位,许多人士并不了解。事实上,这是基金公司及基金子公司一个相当重要的岗位。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向《金证券》记者介绍说,基金公司及基金子公司的风控官,主要负责审核各类项目,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还要出具独立公正的风险揭示并提出风险化解手段或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和风控措施。此外,还要负责协调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指导协助项目经理控制风险,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风险预警,当然,还要研究分析行业相关的法规政策。

  因此,各大基金公司在招人时,都要求风控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组织和沟通能力,能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在硬件条件上,要求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有过金融、管理、保险、销售、服务、医学或法律等行业工作经验”等,也就是说,风控官几乎要“十项全能”。

  一位基金行业人士在接受《金证券》记者采访时表示,风控官要有强烈的进取心,有耐心,负责任,能接受公司的训练。一般来说,天天加班是常事。即使不加班,回家也得看资料,不然很快就会被一些产品的行业新规及基金行业的新规所淘汰。

  “基金公司特别是快速发展的基金子公司,对于风控要求特别严格。”该人士透露,许多公司还要求,一旦经风控官审核过的项目出了问题,审核该项目的风控官就要受到牵连,因此,风控官的责任和压力很大。

  不少基金精英倒在中年

  自2009年以来,不少基金精英在重重压力之下,倒在人生的中年阶段。

  被人称作“永远的阿尔法”——上投摩根基金前投资总监孙延群曾经说过,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能够长期坚持的人并不多。年仅41岁的孙延群,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躺在病床上还在看研究报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床边的电脑还开着,还在查看跟市场有关的资料。如今,不少金融界的同行谈起这些往事时,依然欷歔不已。

  2009年初,51岁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原固定收益总监文鸣因癌症病逝。文鸣曾休息了一段时间,但手术完了之后又回到公司上班,病情再度恶化,遂致不治。

  2011年初,年仅37岁的银华基金前基金经理杨长清去世同样让业界震惊。一位与杨长清共过事的人士说,自从2009年底担任基金经理一职以后,杨长清经常会看研究报告直到凌晨。这期间,杨长清的孩子出生,初为人父的他,为了不打扰家人的休息,每天工作结束后,就睡在客厅的沙发上。《金证券》记者了解到,在近年来离世的基金从业人员中,年龄最大的仅51岁,最年轻的才33岁。

  □金证券记者 管伟

  基金精英整体健康堪忧

  >>>新闻链接

  基金精英整体健康堪忧

  基金精英的身体健康问题再一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有人说,基金经理表面看似风光,管理着几百亿的资金,拿着几百万的高薪,但是他们过的完全是“年轻时拿健康换钱,老了以后拿钱换健康的生活”。据悉,有的基金公司会安排员工上午集体坐工间操,下午做眼保健操,就像学校一样,但是如此关注员工身体状况的基金公司仍是少数。

  此外,基金经理不仅面临着身体上的压力,还有基金排名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基金业绩好就意味着在公司地位高、奖金多,而业绩一段时间不好就会遭遇公司高层的压力以及投资者的埋怨。一位基金经理曾说老婆生孩子时他都在外地调研,因为一旦管理的基金业绩垫底就会面临“下岗”的危险。业内人士表示,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基金经理个人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身体锻炼外,还要注意在心理上减压,市场也要淡化排名,投资者要通过长期业绩来判断基金好坏,给予基金经理一定的宽容与理解。北京晚报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