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对冲基金积极布局沪港通 港股可能A股化

2014年09月18日 10:24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沪港通临近,海外机构加紧布局A股市场,在两轮市场演习顺利完成后,投行对于技术层面的担忧减少,多家机构调研显示,对冲基金将在沪港通启动初期抢占先机,进取型基金和零售投资者也紧随其后,长线基金暂时以观望为主。

  另有中资券商人士指出,沪港通开通后,港股市场未来不排除会出现结构性分化,香港的中小型股票可能“A股化”,变成由散户占据主导型地位。

  对冲基金布局积极

  外资投行除了与海外投资者的频繁接触交流外,上海、香港两地市场的互动和策略演讲也在积极推进中,瑞银、野村、渣打等多家投行利用投资者年会、讲演会给予关注沪港通的投资者及时的信息传递,而多家中外资投行的调研表示,对冲基金有望在沪港通初期成为市场主力。

  高盛研究指出,过去三个月在与欧洲、亚太、中东等几百个国际投资者交流得出,对冲基金、零售投资者对沪港通看法都非常正面。高盛股票交易部董事总经理孙逸潜表示,海外投资者在沪港通初期的参与度将取决于市场情绪等因素,预计在计划初期,散户和对冲基金的兴趣较大,因为他们在沪港通实施前并没有直接投资A 股市场的渠道。

  大批资金仍源源不断流入市场。EPFR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的一周中,约13亿美元资金流入香港、中国内地股市,资金流入量较上周较低点大幅回升。同时海外追踪A股的ETF有2.8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中国改革的强劲势头和沪港通的临近,促使资金流入中国股市。

  国泰君安香港调研纪要显示,对冲基金会是沪港通的第一批投资者,但规模并不确定。此前,机构通过借QFII通道投资A股成本很贵,成本在1.2%-1.5%左右,直接通过沪港通是千分之三,在沪港通开通前后,一些前期布局的对冲基金可能会提前锁定收益。

  根据历史经验,短期对冲基金进入将会增加市场的波动,但由于A股80%以上都是个人投资者,所以影响应该有限,而在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国际投资者比重可能超过30%,所以长期来看会降低市场的波动。对冲基金、价差交易者买入,部分借QFII额度的投资者可能卖出,然后直接通过沪港通买入股票。

  该机构还认为,目前香港的资产管理公司对沪港通的看法不一致,有部分观望;指数基金相对被动,MSCI指数明年二季度如果纳入A股,指数基金才会投资,尽管初期一些法规等问题刚开始不能解决,但是不会有很重要的影响,基金经理投资A股要更新招股书,监管机构要审批,预计第一波没法参与沪港通。

  野村中国股票研究主管刘鸣镝表示,海外市场的投资者对于通过沪港通渠道买入A股大盘股的兴趣十分大,如果沪股通的额度能够随时做好提升的准备,会吸引更多的海外长线资金买入。海外投资者看重大盘股的原因是,在全球而言,除了些许政治性风险之外,很难找到这样的低估值、高分红的投资标的。

  高盛研报认为,长线基金不会因为沪港通的细则未定就放弃中国这个重要的市场,或者削减相应的资金额度,随着沪港通细节不断完善。他们的担忧也在逐步消除,能够有效在A股中捕捉中国的增长机会,选股的微观因素会基于稀缺价值、与GDP关联、比较稳定的较高收益率、QFII持仓和恰当的管理层激励机制等主题。

  港股市场料结构性分化

  在经历过两轮市场测试之后,沪港通技术层面的问题已初步解决。刘鸣镝指出,在目前的测试中,并不是所有的海外投资者都已经准备好加入沪港通的行列,但是野村认为大部分投资者有望在开通后3至6个月内参与其中,尽管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有待解决,和中国整个资本账户的开放相比,也仅仅是小障碍。

  同样是海外投资关注的税收细则问题,海通国际方面表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最新的进展,目前H股都已经划一征收10%股息税。海通国际执行董事许仪表示,预期未来税务安排有两种可能性,首先是全面征收10%(或以其他税率)股息税,或者全面宽免沪股股息税,当中也包括H股,他预期全面宽免股息税将吸引香港及海外投资者参与A股市场。

  随着沪港通的开放,以散户为主的南下资金涌入引发了市场的关注,有中资券商人士指出,港股市场未来不排除会出现结构性分化,机构投资者在大盘蓝筹股上拥有更大的定价权,而香港的中小型股票可能“A股化”由散户占主导型地位,拥有股份的定价权。港资券商策略师也表示会积极研究国内散户的投资行为以及带来的投资机会。

  渣打中国与香港证券研究部主管欧文预计,内地投资偏好小型股份,港股市场的小型股份交投量会增长两倍,长期来看,沪港通对香港股市有正面影响,恒指年底前有望回升至26000点水平。

  证券时报记者 李明珠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