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地”融资积极 市场大跌无碍融资加仓

2014年09月18日 13:2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尽管9月16日市场大跌,但是两融市场热度不降反增,融资买入额创下历史新高。不过由于偿还额也同时增大,融资净买入额较此前略降,不过依然保持在相对高位。下周一,两融标的将迎来第四次扩容,在标的股扩容和交易门槛降低的带动下,这种快速增长态势或将延续,并对A股行情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融资买入额创历史新高

  据Wind数据,9月16日融资融券余额达到5754.93亿元,较上个交易日增长了55.59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5713.40亿元,较上个交易日增长了57.63亿元。这一增幅较此前略有回落,不过依然处于相对高位。

  值得关注的是,造成16日两融余额大增的,是当日融资买入额创出历史新高。数据显示,当日融资买入额为621.17亿元,较此前出现明显增长。不过当日伴随着A股市场的大跌,两市成交额合计也接近5000亿元,创下近四年的天量。由此,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额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2.55%,对行情的影响已经不容小觑。

  从行业分布上来看,银行、非银金融和房地产成为融资净买入额前三大行业,分别为8.57亿元、5.71亿元和5.26亿元;公用事业、国防军工、食品饮料等行业净买入额也均超过3亿元。而传媒、汽车、电子、交运等题材股集中的行业则呈净偿还状态。

  个股方面,兴业银行、中信证券、中国平安、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和海通证券等金融股纷纷登上了净买入额排行榜前列,净买入额均超过了亿元,这种情况在近期并不常见。从房地产行业来看,保利地产、泛海控股、外高桥、金丰投资等个股的净买入额均超过了5000万元。

  相对而言,净偿还额居前的个股多为前期曾经表现突出的热门股。永泰能源、复星医药和怡亚通的净偿还额居前三位,均超过了8000万元。

  从行情上看,近期市场向下调整时,金融和地产股则逆市成为稳定器。9月16日市场大跌之时,银行股仅微跌0.26%,地产股跌幅也较少;而昨日市场止跌回稳之时,房地产以1.76%的涨幅位居行业涨幅榜第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市场大跌并未引发融资悲观,融资余额的快速增长说明了投资者对后市走势相对乐观,愿意通过加杠杆来博取更多收益;金融地产的净买入额增长也意味着指数短线有支撑,而涨幅较高的个股可能面临获利回吐。

  规模快增或仍将继续

  实际上,两融市场快速增长态势与政策的鼓励密不可分,在标的股扩容和交易门槛降低的带动下,这种快速增长态势或将延续。

  据悉,9月22日两融市场将迎来第四次扩容。其中,上交所将原来的396只两融标的股票扩大为500只,原9只两融标的ETF基金维持不变;深交所将原来的299只两融标的股票扩大到400只,维持原6只两融标的ETF基金不变。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扩容使得两融标的结构逐步向中小盘股倾斜,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标的数目将分别达到172只和57只,料将更加激发市场活力。

  分析人士指出,两融标的扩容,特别是增加的标的以投资者热衷的中小盘股为主,料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助力融资融券余额进一步增长。目前A股上市券商均已经涉足融资融券业务,两融标的规模的扩大和交易活跃度的提升对券商形成利好。

  实际上,今年以来随着A股市场的活跃,两融规模呈现快速扩大趋势,据统计,两融余额自2013年10月10日突破3000亿元大关之后,到今年4月10日首度突破4000亿元大关,不过后来有所反复,直到6月17日才稳稳站在4000亿元上方,随后两融市场势如破竹,在8月21日就轻松突破了5000亿元大关,截至9月16日的两融余额为5754.93亿元,6000亿元预计并不遥远。经申银万国证券测算,融资余额上限的最小值也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目前融资融券余额还不到6000亿元,融资余额还可以继续上升。

  不过,谨慎看市的申银万国证券依然认为,两融标的股扩容意味着股市继续加杠杆,叠加中金所降低最低保证金、证金公司降低融资成本、券商降低融资门槛等,对短期市场行情形成了助推,形成了“人造牛市”,并建议投资者谨慎看待这种情形。张怡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