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牛市降息A股均上涨 业内:沪指再涨500点

2014年11月23日 17:22 来源:光明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近期A股利好不断,从沪港通到一路一带,从高铁到核能,将A股重新拉回上升通道。再加上昨日央行降息这个重磅政策,业内一片叫好:直接刺激沪指再涨500点,从2500点再次起步,冲击3000点。

  著名股评人士老艾认为,央行降息无疑是近两年最重要货币政策,对市场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释放出来的政策信号也是之前不能比的,说明政府对于扭转经济增长下滑的坚定决心。在官方不断加大投资和走出去力度后,通过降息的货币政策无疑将释放民间活力和投资力度,对经济未来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老艾认为,虽然周五市场大涨,但金融板块涨幅最大的却是券商和保险,银行和房地产板块表现并不突出,说明市场并未事先猜测到央行降息,下周对市场的刺激作用仍然很大,沪指将从2500点再次起步,冲击3000点。

  操作建议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降息利好地产、基建、高铁等板块。老艾认为,政策长期受益板块可以长期持股,如一路一带、高铁、核能概念。昨日大涨的券商属于低价又属于政策长期受益的品种(沪港通、注册制)。如果你不知道买什么,就买券商股吧。

  牛市降息A股均上涨

  据统计,2004年10月至2012年7月,央行21次宣布降息,沪深两市13涨8跌。

  2006年至2007年,A股正在6124点大牛市中,央行8次降息,次日A股均上涨,沪深最大涨幅分别达到3.81%和5.38%。

  2008年至2010年,A股跌至1664点又反弹到3454点(至今仍是高点),央行7次降息,次日A股3涨4跌,沪深最大跌幅分别达到4.55%和4.69%。

  2011年和2012年,A股从3067点跌至1949点,央行5次降息,次日A股2涨3跌,涨跌幅收窄。

  券商股最早看到跃过地平线的朝阳

  虽然大家都认为央行宣布降息是重大利好消息,不过,由于下周打新股可能带来的影响,投资者之间分歧巨大。

  周五上午,国泰君安重庆股民群,群主告诉大家,自己买了点大秦铁路。就在两天前,群主还持谨慎。“下周新股密集发行,加上本周股指交割,不利于多头采取较激烈的行为短期。”

  “新股申购不再是利空和抽血。”网名为“在长大”股民表示,现在股市不缺钱,场外闲置多得是钱,下周打新1.6万亿元早就准备好了,可能带动次新股又一轮爆炒。而且,最近几次申购,大盘都有一波大涨。

  “大盘仅仅经过如此短暂调整便能重拾升势,说明资金主力长期做多意图没有变化,市场主体对于长期走牛的判断没有变化。沪港通作为概念炒作的阶段已经过去,将步入常态化,融为市场一部分。创业板再度站稳1500点,则表明概念股的活力尚未熄灭,优质成长股依旧是价值发现者们的长期标的。所以,短期的洗盘之后,反弹创新高价个股不断涌现。”财经人士慕容小散分析称,“券商股将成为这一波上涨的主力军。”他认为,作为市场扩容和交易量扩容直接利好的板块,券商近几个月出尽风头。牛市曙光初显,券商板块无疑可以作为行情的桅杆,最早看到跃过地平线的朝阳。“如若坚持牛市思维,小散们应当相信自己的判断,在下跌忽至时不慌张,备足钞票逢大跌补仓,盯牢券商次新股,震荡之中总能有所斩获。”

  天信投资认为,下周11只新股密集申购,资金压力较大,预计股指走势仍有反复,建议关注券商、土地流转、信息安全等板块,控制仓位为宜。

  波动只是强势格局小浪花

  本周A股市场以先抑后扬的震荡走势度过。周初,沪港通正式开通,未能给予市场更进一步做多支撑,反而在获利回吐压力及现实热情降温背景下,大盘蓝筹股拖累市场走低。好在创业板适时举起反弹大旗,没有让市场人气全面消散。周四、周五,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板块强势反抽,令做多资金再次看到领军旗帜,沪指得以修复上半周跌幅。

  纵观全周,对于下周新股发行所造成的失血,市场虽有心理疑虑但反应并不强烈。10月经济数据表明,宏观面仍在寻底,但并不超出市场预期,因此扰动也不大。反而是沪港通的南冷北热,让投资者骤然破灭港股投资各种幻觉。沪股通逐日缩量的资金,也让未来蓝筹股估值修复期望变成更为漫长的等待。正因为如此,本周港股的走势更劣于A股,甚至连美股大涨都未能拉动这个以往跟随紧密的小弟。下周的A股市场,仍要关注打新资金追逐新股而去后,多头能否撑住场面。打新股资金一旦回来,仍有望将这种波动修正。当然,波动只是强势格局中的小浪花。

  国泰君安证券重庆分公司首席投资顾问 何力

【编辑:张司南】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