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蓝筹回归 1100亿元两融资金争抢反弹

2014年12月17日 14:2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上周大盘连续调整,一度令两融资金萌生退意,不过本周一沪综指重返5日均线上方,释放出企稳回升信号,这一积极变化激发起融资客二次布局热情。由此,当天市场融资买入额顺利回升至1122.06亿元;行业方面,非银金融、钢铁、银行等权重板块融资买入额较大,而昨日上述板块涨幅亦联袂居前,短期来看,随着两融资金偏好重回“蓝筹”,大盘在3000点上继续拓展无疑又多添了一重砝码。

  两融情绪显著转暖

  继上周二大盘盘中狂泻160余点之后,一连3个交易日,指数强势横盘震荡,直到本周一日K线收复5日均线,谨慎的两融资金情绪才明显有所缓解。

  相关数据显示,本周一市场融资买入额达到1122.06亿元,不仅相比前一交易日出现55.10亿元较大增长,而且这一数字也显著扭转了12月9日以来每日融资买入额节节下挫的疲弱局面;与此同时,投资者融资偿还意愿也大幅降低,单日规模跌破1000亿元大关,为996.32亿元,经计算可知,当天市场融资净买入额为125.74亿元,达到前一交易日水平的5.69倍。

  受两融资金参与热度回暖提振,融资融券余额再下一城,以9560.75亿元创出历史新高。个股方面,当天融资买入额超过1亿元的股票有299只,融资买入额超过10亿的股票也有7只,中信证券、中国建筑、海通证券融资买入力度最大,本周一分别达到48.21亿元、18.77亿元和18.37亿元。而且总体上看,当天两市融资获得资金净流入的股票达到552只,占正常交易896只标的股数量的61.61%,市场氛围趋暖已然无疑。

  虽然资金二次介入两融市场布局行情的拐点来自大盘技术突破,但从指标上看,本周一指数上涨仅有15.25点,绝对幅度并不大。仅仅是一次小级别的反弹就能激发资金的极大热情,这也反映出当前投资者风险偏好本就处于高位,因此市场一有风吹草动,观望资金即敢于大举入场。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分析人士认为,一旦后市大盘继续反弹,则两融资金入场步伐势必大幅加快,月内两融余额突破万亿规模完全值得期待。

  蓝筹板块强势回归

  回顾近期两融市场走势,以非银金融、国防军工、银行为代表的部分蓝筹板块融资买入额、融资净买入额缩量幅度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名列前茅,表明随着A股金融指数回调、权重板块展开有序轮动,部分融资客对蓝筹股后市表现存有较大疑虑。但板块调整的持续推进,也衍生出丰富的交易性机会,这成为本周一两融资金争抢股指反弹的最大逻辑。

  据wind数据,12月9日-15日,跌幅居前的申万行业板块大多为权重蓝筹,银行、采掘、非银金融位居前三甲,具体跌幅为9.83%、8.42%和6.67%;同期上述板块超买指标也应声回落至正常区间,这为本周一融资客加杠杆抄底提供了更为稳固的安全保障,特别是跌幅较大的蓝筹品种更是狙击重点目标。

  从数据上看,本周一融资买入力度较大的行业板块几乎悉数为蓝筹行业,非银金融、建筑装饰、银行融资买入金额最大,分别为208.37亿元、76.39亿元和69.42亿元,机械设备、房地产、交通运输板块也表现突出,融资买入额各自达到58.39亿元、54.40亿元和51.38亿元;而且除开医药生物、计算机和传媒板块外,买入金额最大的前十个板块中蓝筹板块压倒性地占据7席,这七大行业单日融资买入共计为564.33亿元,占比当天市场融资买入额50.29%。其中银行板块更是上演惊天大逆转,从前一交易日4.82亿元净流出快速切换为5.63亿元资金净流入,排名也从行业倒数跃升为正数第三。

  与两融资金布局方向如出一辙的是,昨日市场出现上涨的行业板块几乎尽数为蓝筹板块,而弱周期板块则占据下跌的绝大多数。从涨幅上看,申万非银金融、银行、钢铁涨势最好,分别为8.77%、4.56%和2.77%;交通运输、机械设备板块涨幅稍逊,但也达到0.01%和0.04%。从中折射的市场规律是,当前两融资金变动情况仍对A股走势影响深远。

  分析人士表示,鉴于两融资金短线博弈特征明显,往往市场上哪种股票上涨预期强、市场表现好,资金就大幅流入,反之则加速撤离,因此在目前场内流动性维持宽松、蓝筹行情再起的背景下,资金介入蓝筹板块趋势大概率延续。从贡献度上说,蓝筹板块资金对资金吸引力提升,对股指重心上移也构成更强支撑。由此,在昨日沪综指报收3021.52点的基础上,本周大盘有望继续冲击3091.32点前高。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