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多家公司出现低价赎回 投资者谨防错过转股受损

2015年01月07日 11:0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每经实习记者 黄小聪

  随着市场行情的不断转暖,与正股走势关联紧密的相关可转债也出现大幅走高,并屡屡触发各自的强制赎回条款。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如隧道转债、国金转债等,截至最后一个交易日和转股日,仍有部分可转债未转股,结果被低价赎回,转股市值和赎回价格的差价甚至超过50%。因此,持有即将退市转债的投资者,需谨防错过转股时机,以免出现像国金转债被低价赎回而受损的情况发生。

  多家公司出现低价赎回

  自从触发赎回条款以来,最近的几个案例中,隧道转债、国金转债、久立转债截至停止转股日,其二级市场的价格均在140元之上,远远超过赎回价格,虽然上市公司曾多次公告提示赎回相关信息,但仍然有部分投资者没有及时转股而被低价赎回。

  以隧道转债为例,截至最后一个交易日和转股日,仍有6.12万张的可转债被低价赎回,根据103元/张的赎回价格,总赎回金额为629.85万元。但若以最后转股日隧道股份的收盘价7.29元计算,该部分可转债转股后的市值为946.46万元,比赎回金额多出50.27%。

  再看国金转债,从国金转债公告的赎回结果及兑付摘牌公告可以发现,截至2014年12月29日收市后,国金转债的余额为1531.8万元(15.32万张),占公司已发行的可转债总额25亿元 (2500万张)的0.61%。这意味着15.32万张的国金转债将被低价赎回,根据12月29日的收盘价194.97元计算的话,该部分可转债的市值在2986.94万元,但是根据国金转债100.315元/张的赎回价格计算,总赎回金额为1535.99万元,持有该15.32万张可转债的投资者瞬间市值蒸发近半。

  某券商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个损失还是蛮大的,出现这种情况,可能还是因为投资者大意了,没注意到这里面潜在的风险”。

  从网络上国金转债的 “债吧”里面可以看到,未转股的投资者出现了几种原因:有因为工作太忙,错过交易时间;还有在抱怨国金证券发出的赎回提示没有加上这是第几次提示,没有引起投资者足够的关注,而在交易页面也没有任何提醒,因而错过转股时间。

  可转债与正股的不同,就在于存在转股的权利和期限,一旦可转债转股或到期,可转债便退出市场。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可转债时,除了要考虑买入可转债是否存在套利机会外,还应该注意该可转债目前是否处于转股期,是否已经临近赎回日。

  随着行情转好,类似的可转债赎回将会陆续上演,目前尚在交易的28只可转债中,快要或已达到赎回条款的标的包括徐工转债、东华转债,投资者应当引起注意。

  平安转债只剩3个交易日

  此外,目前已公告提前赎回提示公告的有国电转债、平安转债、工行转债和中行转债。国电电力于2014年12月22日和23日连续发布国电转债赎回事宜的提示性公告,赎回登记日为2015年2月26日,并于2月27日停止交易和转股。中国平安于12月25~31日期间公告四次提示实施平安转债赎回事宜。

  2014年12月31日,工行、中行也发布关于提前赎回转债的提示性公告,但目前工行、中行还未具体公告转债的赎回登记日、停止交易日和转股日等相关信息。

  记者注意到,这几只可转债的发行规模较大,且可转债价格相对赎回价格都有很大差价。根据工行、中行公告,截至2014年12月31日,工行转债尚有95.37亿元未转股,占发行总量的38.15%。此外,中行转债尚有148.46亿元未转股,占中行转债发行总量的37.12%。

  在公告提前赎回的上市公司中,平安转债的退出就在眼前,1月9日即为其最后一个交易日和转股日。截至2014年12月31日,平安转债尚有102.55亿元未涨股,其可转债发行总量为260亿元。

  考虑到当前可转债价格远高于赎回价格,特别是平安转债在还剩3个交易日的转股期的情况,可转债持有人为保护自身利益,将优先选择即刻转股,而不是到期以较低的约定价格被赎回。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