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族证券陈伟:年初市场仍有望上行

2015年01月09日 11:4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2015年第一个交易日,市场仍延续了年末行情的上涨势头,上证指数高开14个点之后大幅上涨,虽然随后的几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有所回落,但前期调整的创业板又开始活跃,近3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过6%。我们认为,这表明虽然近期蓝筹股涨幅过大的调整压力已现,但是市场仍在积极寻求做多机会,1月市场仍有望继续走强。

  在2014年最后一周上证指数上涨2.4%基础上,年初市场再次的大涨无疑让不少投资人有了恐高的情绪,而以下方面的因素也加重了这种情绪的释放。

  第一,经历了近期的大涨之后,上证指数目前离2009年创下的3478高点只有一步之遥,这个点位作为2009年经济大规模刺激后市场反弹的最高点,以及近年来一直压抑市场的阻力位,也广受市场关注。市场近期也普遍将此作为压力位,这也会抑制近期市场的上涨。

  第二,新年刚过,证监会即按法定程序核准了新一批2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中,上交所10家,深交所中小板3家,创业板7家,这次核准数量增多、核发批文提前都表明,管理层期望通过加大新股供给,来抑制市场的过快上涨,而它们短期的集中发行也会加大近期市场的调整压力,如下周A股市场将进入22只新股的密集申购期。

  第三,经历大幅度上涨后,A股市场已经从前期相对于港股的低估到目前的显著高估,如截至1月7日A+H溢价指数已高达130%,而海外投资人最空A股的途径近期也有望进一步拓宽,如港交所计划在本月推出沪股通下的卖空(融券)服务,沪港通的A股卖空交易功能即将具备,目前高估的蓝筹股调整压力也会增大。

  受此影响,近期市场难以持续走强,我们预计上证指数调整后有望回补周一市场的上涨留下的跳空缺口,但考虑到以下因素,市场调整幅度会比较有限,仍会在3000点以上运行后再次创出反弹新高。

  第一,推动去年四季度以来市场上涨的逻辑包括:宏观及股市政策总体积极,改革红利预期不断强化,流动性继续宽松等因素仍没有改变,而且这些有利于A股估值提升的积极力量仍将在2015年深化,它们也将继续推动市场上涨。

  如去年四季度以来,发改委已陆续批复了上万亿的基建工程,并鼓励各地加快基建领域的PPP融资,这将继续推动2015年基建投资继续较快增长;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达到3.6%,高于近年来经济低位期的水平,2012年中期为3.2%左右,央行将会在2015年继续通过定向宽松,甚至降准等措施,促进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扩张,而为促进宽货币能转化为宽信用,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管理部门也会创造更有利于银行扩张信贷的金融环境,如近期央行对银行存款口径做出调整,将部分原属于同业存款项下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并且暂不交准备金就有利于降低银行贷存比以及吸存款的压力,就将增强银行2015年信贷扩张的能力。

  第二,2015年新增资金的入市也值得期待,如保险资金还具有较大的入市空间,截至2014年11月,保险资金有近9万亿的资金运用余额,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仅占10.68%,离上限30%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考虑到保险资金具有较强的趋势投资倾向(2006年保险资金普遍取得较好的收益,2007年保险资金加大了投资股市的比例,这也使得投资股市的市值从2006年的10%上升至2007年的18%),它们2015年加大股市配置的力度也将会较大;虽然目前沪港通初期在引入外资方面不及预期,但随着制度的完善以及外资的准备到位,特别是深港通的推出,进入A股市场的规模有望明显增加;2014年以来市场利率的不断降低以及股市赚钱效应的显现,已不断吸引社会资金入市,由于它们的存量巨大,目前银行理财和信托总规模大约25万亿元,接近于A股的流通市值,小部分比例的增量资金入市也必然会成为2015年市场做多的重要力量。

  第三,历年年初的市场做多环境一般都较好,如年初由于是银行信贷扩张的高峰期,往往是全年资金最为宽裕的时期;年初也往往是经济政策出台的密集期,且短期也无法验证,政策预期的行情容易启动;出于新一年业绩考核的需要,在股票市场环境较好的条件下,机构普遍都会在年初增大股票市场配置。

  因此,我们认为,市场有望在前期赚钱效应不断发酵以及流动性宽松和政策预期不断强化的情况下,继续走强,目前市场不具备大幅回调空间。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