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泰证券再上调两融保证金比例 股票今起一律70%

2015年02月02日 10:3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每经记者 赵阳戈

  继1月29日华泰证券(601688,收盘价21.09元)将南北车相继调整出两融标的证券后,2月1日,华泰证券再放“大招”推出上浮两融保证金比例的举措,称自今日(2月2日)起将调整标的证券融资融券保证金比例,其中ETF统一调整为60%,股票统一调整为70%。《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就在2014年9月22日,华泰证券对于ETF和股票的保证金比例分别设定为50%和60%。由此不难看出,华泰证券近期两融政策呈逐步趋紧态势。

  华泰证券上调两融保证金/

  两融的新举措牵动着投资者的心,尤其消息是来自最近动静不断的华泰证券。

  日前,记者在华泰证券官方网站上看到,该券商2月1日所发的《关于保证金比例调整的公告》显示,“公司将自2015年2月2日起调整标的证券融资融券保证金比例,其中ETF统一调整为60%,股票统一调整为70%。”

  记者翻阅华泰证券此前的公开信息发现,其有关保证金比例调整的公告,最近的一次要追溯到2014年12月7日。华泰证券当日在公告中表示,“为控制融资融券业务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经公司研究决定,自2014年12月8日起,将融资融券业务标的证券范围中非沪深300成分股票的融资保证金比例和融券保证金比例统一由60%上调至65%,其余标的证券的保证金比例保持不变。”

  而再往前追溯,2014年9月22日~12月8日,华泰证券要求融资融券业务的股票保证金比例为60%,而ETF保证金比例为50%(华泰证券2014年9月18日公告)。

  实际上,上述华泰证券的两融政策趋于严格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2015年1月29日,华泰证券才将中国南车(601766,收盘价12.56元)和中国北车(601299,收盘价12.89元)剔出了标的证券的范畴,并要求融券负债的客户自行了结融券负债,逾期未了结的会被券商执行强制平仓等措施。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还第一时间做了报道。

  虽然华泰证券事后一再表示,将两只股票踢出标的证券的范畴,是考虑到中国南北车的合并事宜,且融资买入者不需要平仓,融券者才需要及时还券,但此举仍然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上周五(1月27日)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分别下挫7.92%和7.86%。

  对调整中的市场构成压力/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华泰证券有关两融的举措能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主要还是“去杠杆”这个大背景的存在。

  同花顺iFind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两市融资余额数据启动了 “暴走程序”,2014年7月底还仅为4000亿元左右,而如今数据已然超过了1.1万亿元大关,虽然两融并不能体现市场的全貌,但融资融券交易占A股成交比例达到20%,令“杠杆牛市”这一说法深入投资者的心。

  也正因为如此,1月16日证监会对45家证券公司的融资类业务现场检查结束及对相关公司进行了处理,并且中信证券(600030,收盘价27.86元)、海通证券(600837,收盘价19.87元)、国泰君安等因两融业务违规被暂停新开户三个月这一消息出炉,就导演了“1·19”的暴跌,这与之前的收紧伞形信托可控制资金量的思路一脉相承。虽然之后高层一再表示,收紧并非为了打击股市,市场不宜做过度解读,但“去杠杆”就意味着抽水,抽水进而影响股市的逻辑,却始终左右着投资者。那么,华泰证券这一次的举措会有何影响?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告诉记者,华泰证券这一举措,响应了高层“去杠杆”的要求,因为在杠杆较高情况下,伴随风险也会被放大。对于华泰证券来说,由于保证金比例提高,会影响到发展新客户,以及对新业务产生影响,所以算是利空;对整个市场来说,也会有利空效果,只不过影响不算大,因为目前来看还只是个案,当然也不排除后期会有其他券商跟进响应高层要求。“目前市场本身就处在调整阶段,该消息可能会加大调整压力”。

  上海一家两融券商的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华泰证券将保证金比例提高,对增量客户来说意味着同样担保品对应能借的钱比之前减少;对存量客户来说,可能仍然如之前明确门槛时一样新老划断,毕竟通知中没有提到有对存量客户的其他要求说明。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联系上华泰证券相关人士。后者回应称,为进一步促进融资融券业务长期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利益,公司对融资融券业务做了常规调整,其他细节暂不方便透露。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