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月融券余量骤减三成 做空者弃金融转向中小板

2015年02月06日 13:2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每经记者 王砚丹 赵阳戈

  融资融券交易是2014年12月沪指上攻3000点的“助推器”,也是今年“1.19”大跌的“落井石”。

  相比汹涌的融资交易,融券交易要冷清许多,目前融券余额还从未突破百亿元关口。《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近期随着1月大盘在高位转入震荡,融券者的态度也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自去年12月31日至今,尽管期间有所反复,但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出现趋势性下跌,截至2月2日分别较2014年末下降34.10%和33.29%。其中金融股的融券余量下降最为明显,而中小板指ETF融券余量则出现较大提升。

  融券余量和余额双降/

  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融券余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3.52亿股。2015年最初几个交易日则缓慢下降,但趋势并不明显。

  1月19日以后,市场更加复杂多变,波动进一步加剧。尽管1月23日沪指创出阶段反弹高点3406.79点,但在2月2日又一度逼近3100点关口,个股跌幅超过15%的比比皆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沪深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不升反降。1月7日,沪深两市融券余量较12月31日有所下降,至13.42亿股,但融券余额则小幅上升至85.02亿元,为历史新高

  (12月31日融券余额为82.83亿元,为历史次高)。此后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逐渐减少,1月8日余量减少5.55%至12.68亿股,9日、12日~14日四个交易日分别下降3.78%、5.07%、1.72%和3.78%。15日和16日略有增加,至16日收盘时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分别为11.36亿股和70.41亿元,这一水平已经较12月31日下降15.98%和14.99%。

  1月19日,由于监管层出重拳规范融资融券业务,沪指暴跌7.70%,其单日跌幅之高排名历史前茅,也为此前融券的投资者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赚钱良机。不过从盘后数据来看,当天融券者卖出反而比前一交易日有所减少,全天卖出13.35亿股,融券偿还则达到15.29亿股,融券余量再一次下降至9.42亿股。

  19日以后,尽管有关融资融券风险控制的消息仍然层出不穷,但市场反应不再有当天那么激烈。20日~23日沪指连续反弹四天,在此过程中,两市融券余量反而温和上升,26日收盘时达到11.63亿股;不过距离12月31日的峰值仍然相去甚远。

  26日开始,大盘重回下跌轨道,而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则双双下跌。1月27日~2月2日,沪深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连续五个交易日下降,2日收盘时两市融券余量只剩下8.91亿股,余额55.25亿元,分别较12月31日下降34.10%和33.29%。2月3日、4日虽有所反弹,但4日收盘时也只有59.57亿元。

  多因素致券源缩减/

  从个股来看,金融板块是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双降的最大推手。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从12月31日至2月3日,两市融券下降最快的前七名全部是金融股。在此期间招商银行的融券余量减少1074.45万股,截至2月3日只剩下623.14万股,降幅高达63.99%,融券余额也下降了1.91亿元,只剩下9079.21万元。中国平安融券余量则减少了142.86万股,2月3日只剩下194.40万股,区间融券余额减少了1.18亿元。海通证券融券余量从812.94万股减少至396.35万股,降幅同样超过50%。

  事实上,两市融券交易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只占两融总量的不到1%,获得的关注度相比融资要少得多。但这种长达一个月时间内出现趋势性大幅下降却鲜有出现。为什么在大盘震荡甚至下跌的过程中融券反而会下降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方观点。

  首先看券源。据同花顺iFinD数据提供的统计显示,两市的转融券余量数据,自1月中旬以来就出现了下降,在1月14日的时候两市转融券余量为9.87亿股,而2月3日这个数据已经减少到了8.39亿股,减少幅度为15%。比如招商银行,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该标的的转融券余量在去年12月31日的时候高达5725万股,余额9.5亿元,但到了2月3日,招商银行的转融券余量和余额分别只有1687.52万股和2.46亿元。

  “转融券只是一部分,融券最重要的来源还是自营盘,不过券商的自营盘筹码并不会轻易去动,能拿出来融券的比例也是有限的”,上海某两融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自营盘之所以会持有筹码,主要还是基于看好标的,如果市场出现波动或者预期不明朗,券商的自营盘当然也会做相应的操作,拿出来融券的数量当然也就更有限,“券商自营盘有多少比例拿出来融券并不太清楚,每家券商可能都不同”,该分析师表示。

  此外,中国南车、中国北车被相关券商调出融券标的,也对融券余量缩水起到了推动作用。公开信息显示,华泰证券自1月29日起就将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两大蓝筹调出了两融标的范围,并且其客户在数个交易日之内需要自行了结融券负债。银河证券紧随其后,也表态根据相关制度和交易所规则,公司决定自1月29日起将中国北车调出融券标的证券范围,中国北车仍可以作为融资标的证券进行融资开仓。

  从数据来看,中国南北、中国北车的融券确实已经有所下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到,1月7日中国南车的融券余额还有2323.59万元,到2月3日就已经下降到了1883.99万元;中国北车的融券余额从1月7日的2116.23万元已经回落到了2月3日的1238.58万元,下降幅度超过41%。

  融券者转战中小板/

  “虽然没法看到券商自营盘贡献的券量,但估计总量会在一个区间中波动,但变化应该也不会很大。融券余量大幅缩水,可能更多是受投资者情绪的左右”,另一位北京两融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是说。

  从盘面来看,去年11月下旬到12月底,沪指K线红多绿少,几乎呈单边上升行情。不断攀高的指数,也勾起了做空者的投机欲望,两市融券余量在12月31日创出13.52亿元的历史新高。但进入2015年,指数在箱体中横向震荡,波动幅度极大。“在这个过程中,融券者的押注获得了收益,做空情绪也得到了释放”,上述分析师认为,此前融券的投资者在平仓了结之后会进行观察才能判断方向,如今市场后期的走势确实非常模糊,一方面经济数据不佳,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另一方面,IPO“猛虎”下山,一次比一次规模大;同时,2月9日股票期权也将登场;基本面错综复杂,利多利空交织,这也是近期A股成交量缩水的原因之一。

  今年1月,沪深两市融券卖出总量为293.95亿股,卖出总额为2846.13亿元,而去年12月为415.11亿股和3761.31亿元;1月的融券卖出量和融券卖出额分别环比下降29.19%和24.33%。融券交易量下降也反映出投资者整体谨慎。

  但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跷跷板效应下,今年以来,虽然沪指走势出现了趋势转折,但中小板指数却踏上了创阶段新高的旅程。盘面显示,中小板指数从去年12月31日开始的24个交易日中有18天K线收红,期间累计涨幅达14.35%,中小板指数成功突破前期高点之后,上摸到了6260.99点。通过同花顺iFinD数据可以看到,对应该指数的华夏中小板ETF的融券余量,在去年12月31日的数据还为2264.69万份,今年2月3日的数据已经跳升到了2849.5万份,增加了25%。显然,随着中小板指数的不断拔高,其回调的概率也就在不断攀升,投机者的胃口再度被勾起。

  从历史经验来看,2014年每次融券余量下降后,次月沪指均以上涨报收。如2014年1月融券余额环比下降35.04%,2月沪指上涨1.14%(不过2013年12月融券余额下降21.39%,2014年1月不但余额继续下降,指数也出现下跌)。4月融券余额下降5.25%,5月沪指上涨0.63%。8月融券余额下降26.76%,而在9月沪指上涨6.62%。

  技巧:“T+0”交易可套利/

  除了券源以及行情发展阶段的影响,还有一些因素对融券余量会有影响。

  前述北京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融券的风险要大过融资,所以其变动的频率非常快,一般也就是几天时间的短线交易,而极限时候甚至可以做到当天T+0。

  比如招商银行,1月6日该股低开约1.6%后冲高并上涨2.88%,但由于后续买盘不足,最终股价冲高回落,收盘时仍然下跌了1.56%。如果融券者可在买单出现背离的情况下高位融券做空,在股价当天就出现回落的情况下,于低位在二级市场买入相同数量的筹码 (即现券还券),不但在日内就锁定了收益,避免了隔夜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同时当天融券还券不过夜还不用支付利息,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还有一些两融操作的小技巧,也会使得融券活动不会反映到余量数据中。比如投资者可以先融券卖出ETF,即融券负债;其次融资买入相同数量的ETF,即融资负债;第三步,将融资买入的ETF拿去偿还融券卖出的ETF。此时,投资者已无ETF,但获得了相应金额的现金,而这部分现金不受融资买入标的限制,可以买入非两融标的,也可以移做他用。相比其他渠道的资金,两融8.6%的年化利息并不算高,同时可使用时间也比较灵活。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