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券商两融业务收入占比提升5.6%

2015年04月15日 07:11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去年,两融等创新业务已经成为券商业绩的贡献的主力。具体来看,去年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为40.3%,同比下滑7.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券商融资融券收入占比为17.1%,同比提升5.6个百分点。另外,券商资管、互联网证券等业务的创新效应也在逐渐凸显。

  两融业务收入占比提升

  代表券商:东北证券

  本轮牛市的来临,你也许听到资深股民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你的资金加杠杆了吗?”,众多股民都想趁着牛市,狠狠地赚上一笔,但无奈“囊中羞涩”,投资者的需求使得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火了,券商也获得真金白银的收入。

  去年,几乎所有券商的业绩增长都离不开两融业务的贡献。

  去年,从券商各项主营业务来看,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8.23%,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6.74%,财务顾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4.65%,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6.88%,证券投资收益收入同比增长132.48%,融资融券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1.71%。

  不难发现,两融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幅度是最大的。联讯证券研究数据显示,2014年三季度以来,伴随着股指的上扬以及成交量的扩大,券商收入开始出现快速增长态势,从分业务数据看,融资融券、自营两项收入的占比之和已经达到了44.43%,超过了经纪业务。去年,券商融资融券收入占比为17.1%,同比提升5.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4年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为40.3%,同比下滑7.4个百分点。券商两融业务收入同比有如此大的增幅也在意料之中,两融业务在2014年发展迅速,2014年下半年,两融余额自4000亿元增加至1万亿元,月均增加1000亿元。

  以东北证券为列,截至2014年末,东北证券融资融券余额达到76.07亿元,较年初增长226%;实现息费收入3.49亿元,同比增长181.45%。

  东北证券表示,全力支持信用交易业务发展,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等各项创新业务均取得了较好的收益,为公司经营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利润来源。同时,机构合作等其他创新类业务也不断落地,丰富了公司业务结构;传统业务转型取得一定效果,传统业务经营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总体来看,公司业务收入结构更趋优化,合规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和巩固,公司在转型发展的良性轨道上继续稳健前行。

  资管产品创新

  代表券商:招商证券

  去年,多家券商的资管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在资管业务方面,产品创新成为多家券商发展资管业务的“主旋律”。

  以招商证券为例,截至2014年末,公司新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14只、定向通道产品88只,公司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1772.51亿元,同比增长157.3%。公司实现受托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4.27亿元,同比增长81%。

  招商证券年报称,去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持续将创新产品开发作为工作重点,2014年通过对产品模式、投资工具、投资策略等多方面的创新,构建了更加齐备的创新产品线,推出多只业内原创性创新产品:首只MOM“智远群英荟MOM”、首只定增对冲产品“汇智之中新融创定增对冲”、首只份额对赌产品“一 触即发之多空宝”;QDII业务实现突破,成功实施一单QDII定向业务。

  互联网证券业务创新

  代表券商:国金证券

  券商互联网证券业务在去年大规模兴起发展起来,作为一项创新业务,虽然时间不久,却也有不少券商在该项业务上出现成效。去年,多家券商通过“触网”使得经纪业务市场份额稳定增长。而在今年,互联网证券业务带给券商的利润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在经纪业务上。

  在上市券商中,以国金证券为例,国金证券去年初用“佣金宝”吸引了市场太多的目光。国金证券在去年2月份推出佣金宝后,同时布局线下营业网点,丰富金融产品和增值服务,构建O2O财富管理业务生态圈,不断完善对于客户财富管理的一站式服务。

  从数据来看,国金证券以万分之二点五的佣金率及快捷方便的操作体验获取大量互联网客户,通过线下布局网点,形成O2O业务联动。2014年,公司实现股基债交易总金额1.3万亿元,同比大增174.37%,市场份额达到0.77%,同比提升0.31个百分点。

  今年,有更多的券商投入到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发展中,选取的途径多种多样,目前来看,券商与各类合作方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合作有望从现有网络开户拓展至网上理财、众筹等创新业务。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