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妈”不过节:降息利好四板块

2015年05月11日 07:4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存贷款利率各下调0.25个百分点 存款利率上限升至1.5倍 年内仍可能降息降准

  昨日,央行宣布年内第二度降息,决定自今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

  有分析称,本次降息符合预期,虽然主要是稳增长,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但低利率也将为股市整体走势带来支撑。即使短期市场可能惯性调整,但政策利好不断兑现,A股有望继续反弹。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未来政策仍有进一步放松的空间。

  广州日报讯 昨日,央行宣布,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

  分析指出,此次降息有望扭转经济下滑预期,缓释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息差下行,盈利空间收窄,银行将要下大力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刺激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利率市场化几近完成

  “目前处于利率的下行通道,希望通过利差调整,把银行的资金用到实体经济中。”广东某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利差缩小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期和必然过程,未来银行的利率会出现分化,银行间的定价将会分化。

  央行负责人指出,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进一步扩大,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这不仅拓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促进其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资金价格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形成符合均衡水平和客户意愿的储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在存保制度已实施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此次降息的同时,将存款利率上浮扩大到1.5倍,利率市场化几近完成。” 交通银行高级金融分析师鄂永健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预计年内仍将降息降准

  虽然此次是央行今年以来的第二次降息,但分析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未来政策仍有进一步放松的空间。

  鄂永健认为,若经济运行仍不见好转,PPI进一步下行,通缩风险加大,年中前后可能再次小幅降息。外汇占款趋势性放缓,加上金融脱媒加快、股市分流存款,银行存款增速不断下降,在准备金率水平依然较高的情况下,预计年内准备金率仍有可能下调0.5~1个百分点。

  央行1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称物价或长期低位运行,担忧实际利率上升,同时称无须以量化宽松的方式大幅扩张流动性水平,则意味着在传统降息降准等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海通宏观认为,判断未来降息仍有4次以上的空间,准备金率或将降至10%以内。

  降息背景

  通胀连续8个月处于低于2%的低水平

  广州日报讯 (记者陈海玲)2015年4月CPI同比上涨1.5%,比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物价水平反弹力度较弱,连续8个月处于低于2%的低通胀水平上;而新涨价因素显著走弱,比上月下降0.24个百分点,不具备抬升物价的条件。另外,PPI同比降4.6%,与上月持平,工业通缩已持续38个月。分析称,这意味着,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低通胀为货币政策继续偏松操作提供了空间。

  CPI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主要是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9%所致。同比方面,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涨0.9%,与上月持平;

  CPI或小幅反弹

  工业通缩将减缓

  4月全国主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整体小幅下跌,PPI环比降0.3%,跌幅扩大0.2个百分点。同比方面,PPI跌幅持平,采掘业价格同比降19.6%,同比降幅已连续6个月达到两位数,这是工业产品价格同比下跌的主要原因。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外部环境低通胀状态在弱势改善,考虑到二、三季度CPI翘尾因素为年内高峰,预计近期中国CPI同比可能小幅回升,但回升的幅度有限。

  另外,PPI跌幅将收窄。短期内国内实体经济的需求不会显著回升,上游资源能源行业产能过剩状况难以转变,在去产能过程中工业产品价格不存在显著走高的可能性。但随着大宗商品价格跌势趋缓并可能小幅回升,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将持续回升,逐渐缓解工业产品价格下跌趋势。并且考虑到今年翘尾因素的逐渐回升,未来PPI跌幅将收窄,但负增长态势将延续到下半年。

  降息背景

  大盘反弹或延续

  降息利好地产、金融、有色和互联网股

  “主要是现在宏观经济差,急需稳增长加码。从大的方面来讲,一是增加财政支出,扩大重大项目投资、减税降费等,另一个大头就是降低市场利率水平,比如降息降准等等。”深圳一位基金公司策略分析师对广州日报记者表示。

  国泰君安分析师乔永远指出,降息是推动资金“脱虚入实”的最有效政策工具之一。推动“脱虚入实”的根本,不是抑制股市价格,而是要建立更为稳定的转型预期。“降息是有效的政策选项。降息及持续性的降准有助于明显改善企业预期,增加投资及转型。”乔永远认为。实际上,低利率已经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稳增长的不二选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大量注水,利率水平降至非常低的水平,维持了美国经济复苏的水平。

  同时,降息也是推动股市走高的因素之一。上述基金分析师指出,由于资金利率整体下降,将导致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的互联网理财“宝宝”的收益率明显下降。“这将促使居民资产配置将向收益和风险都偏高的股市集中。”这位分析师认为。联讯证券副总、首席策略师曹卫东也指出,央行本次降息符合预期,同时为推进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正在积极转向宽松,对股市形成利好,A股的牛市格局将继续保持。

  “4月CPI及PPI环比均有所下降,PPI跌幅扩大,工业领域通缩形势仍然严峻。在4月大幅降准之后,央行5月降息,量价结合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经济托底。短期而言,央行在市场暴跌之后降息,预计本周上半段市场或有冲高。”万联证券首席投资顾问古振华对记者表示中长期看,管理层鼓励万众创新,市场整体向好趋势不变,波动中枢将逐渐提升。

  记者对比历史数据发现,在2008年到2014年7月前的熊市中,降息降准并没有改变市场整体下行趋势,其中,2008年10月到12月,央行连续四次降息,但次交易日,A股均以大跌收场。不过,在目前的牛市思维中,降息对A股影响偏正面,其中,2014年11月和今年3月份的两次降息,上证指数均上涨。因此,多数分析人士认为,目前降息整体上对A股有利好作用,但目前力度还不够,预计未来还有更大力度的降息或降准。

  银行股

  利差缩小规模扩大 利好主导

  将重启估值修复行情

  利差缩小,银行必须找自己的特色业务,不可能都找国企。“现在贷款给国企的利率都很低了。” 广东某银行业内人士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上,此次降息对银行经营的影响有两面性。

  一方面,是扭转经济下滑预期,缓释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银行的未来净利差收入会缩小,影响盈利水平,但整体信贷规模有望扩大,增加的生息资产,有望“以量换价”。从资金面看,降息将提升理财、基金、保险的吸引力,存款搬家继续深入。利率市场化方面,银行存款的“三角形”均衡利率区间将进一步清晰,存款成本冲击逐渐到位。综合分析,利好因素占主导,银行板块将重启估值修复行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单一结构”现象:业务结构上,以信贷业务为主;客户结构上,以大中企业客户为主;收入结构上,以利息收入为主。这样的单一结构在利率市场化后时代是比较脆弱的,面对种种激烈的竞争甚至不堪一击。因此,要下大力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业务结构要逐步综合化,更多发展财富管理、交易金融、投资银行等非信贷业务;客户结构要实现均衡化,在巩固原有客户群体的同时不断提高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中高端客户比例;收入结构做到多元化,通过提供基础产品和增值服务,借助优势产品的研发和服务的创新,大幅度提高真实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

  地产股

  进入政策和市场销售的拐点

  未来半年或有超额收益

  “楼市政策调整、降息,加上开发商推盘增加和低基数期到来对后期销售恢复将起到明显刺激作用。因此,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政策和市场销售的拐点。”华泰联合证券市场分析人士称。海通证券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涂力磊认为,房地产行业有望随着库存拐点的到来进一步提升估值。看好地产股未来半年的超额收益能力。其中,保利地产、招商地产、万科A等一线龙头以及对资金较为敏感的首开股份、荣盛发展、阳光城等都值得关注。

  券商股

  在金融股中

  受益最明显

  在上述基金策略分析师看来,在银行、券商和保险三大子行业中,券商会得益于A股成交量攀升,使得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双丰收,“因此,金融股中,我们认为受益最明显的是券商股。”

  有色股

  互联网股

  有色金属等资源类股票和对资金需求较大的互联网上市公司也将较为明显地受益于降息。“从目前政策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宽松的政策继续加码,市场利率进一步降低,会刺激上游资源类市场需求,提升现货价格,进而对二级市场带来炒作的机会。”上述华泰联合证券市场分析师表示。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