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首批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指向车贷房贷

2015年05月18日 09:46 来源:一财网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从近期国务院、央行的表态也可以看出,国家正在加速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从个人汽车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开始,此后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明确的信息披露标准会相继出台。

  种种信号表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脚步正在提速。

  近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个人汽车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两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息披露给出明确的指引(下称“两个《指引》”)。

  这两份文件对产品的注册、发行、存续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为试行。

  有市场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两个《指引》的出台对于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重要的利好,从近期国务院、央行的表态也可以看出,国家正在加速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从个人汽车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开始,此后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明确的信息披露标准会相继出台。

  信息披露破题

  两个《指引》分别对注册、发行、存续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债资信资产证券化团队郑佳认为,在注册环节,《指引》更注重对参与机构信息、交易条款信息、历史数据信息及基础资产筛选标准的披露,在发行环节,主要是对交易结构信息、基础资产统计信息及中介机构意见的披露,存续的信息披露分为两部分,定期的跟踪披露与重大事件的及时性披露。

  与此同时,《指引》在现金流、历史数据、参与机构的信息披露上有所突破,有助于投资者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

  “以前市场对资产证券化持观望的态度,主要原因是一些制度还不明朗,比如信息披露的准则。披露太多,对发起人而言成本会提高,还可能涉及保密的信息。但是从投资者的角度,希望信息披露的越详细越好,否则投资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风险溢价。”一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在市场人士看来,两个《指引》对于推进资产证券化实质性的进展是一个重大利好。

  一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此次两个《指引》的出台过程中,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跟市场机构进行了充分沟通,包括发起机构、投资机构、受托机构、承销机构、评级机构、市场中介组织,法律和会计专家以及监管部门等,征求了多方意见。最终《指引》所要求的信息披露程度,是对发起人的利益和投资者利益进行权衡的结果。

  两个《指引》于2015年5月11日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第三届债券市场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人民银行批复同意,于2015年5月15日发布施行。

  该人士还表示,个人汽车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开始,此后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明确的信息披露标准会相继出台。

  资产证券化提速

  种种信号表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脚步在加速。

  我国资产证券化开始于2005年,根据中债资信发布的《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白皮书》,截至2014年12月31日,央行、银监会主管ABS证券余额为2142.25亿元,证监会主管ABS证券余额为438.31亿元。2014年,资产证券化产品占国内债券市场存量规模的比重达到2.74%,已经初具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共发行66单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总额达到2819.81亿元,超过了2005年~2013年全部发行额的总和。

  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增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同时要求继续完善制度、简化程序,鼓励一次注册、自主分期发行,规范信息披露,为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5月1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经过十年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市场体系初步形成。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统一标准、信息共享、防范风险将成为重要原则。要充分发挥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市场化约束作用,提高产品标准化、规范化,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在此之前,2015年4月3日,人民银行发布7号公告,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实行注册制管理,市场规范化、常态化取得了新进展,也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中债资信评级总监钟用认为,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以房贷、消费贷等非对公贷款类资产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的占比有望提升。信用化应收款、商业住房贷款、汽车贷款证券化等产品数量有望快速扩张。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