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个人征信牌照大考来临 第二批申请机构浮出水面

2015年05月25日 10:27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张常春/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梅菀

  再过一个多月,央行将对首批8家个人征信试点机构做出最后检查,并正式颁发牌照。证券时报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在已结束的中期检查中,央行对部分机构的准备进度表示担忧,芝麻信用和拉卡拉等的进度基本符合监管要求。

  另外,对于市场预期的第二批征信牌照,除了百度、京东和小米曾表示即将申请之外,部分龙头P2P(网贷)公司也将可能涉足征信业务。

  试点机构进度不一

  “央行对8家试点机构的中期检查主要涉及产品和制度两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对用户个人隐私、产品风控等方面的把关情况。”拉卡拉内部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据他透露,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和拉卡拉旗下考拉征信等的进度基本得到监管层认可,但部分机构则被央行认为“没有具体产品或产品推出速度太慢”。

  据新华社报道,央行的中期检查是围绕组织架构、综合业务、内控制度、技术支持四大方面轮流检查8家机构,主要形式是现场查看和听取汇报。

  按照1月5日央行印发的《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有8家机构被要求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以此计算,7月初这8家机构就将接受央行检查,检查结果将决定相关机构是否能够获得正式牌照并开展业务。

  从上述8家试点征信机构公开的产品情况看,蚂蚁金服最早推出了基于芝麻信用数据的信贷产品“花呗”和“借呗”。其中“花呗”上线20天即获千万用户规模;拉卡拉则基于征信产品“考拉分”推出了个人短期信贷产品“替你还”;另外,腾讯征信和前海征信的产品也正在开展内测。

  之前,一家试点个人征信机构管理人员曾表示,筹备期间最大的困难是数据,“我们数据库量级很大,但残缺不全,虽然可以撑起一个征信产品,但量级仅十几万。”未来8家试点机构以及其他机构的业务开展最有可能是术业有专攻。

  “比如,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社交数据量级很大,可以重点发展个人信贷产品。比如中诚信将同时拥有企业和个人征信牌照,则可大力拓展新金融借贷领域的征信。再比如中智诚,数据则可作为商业银行个人征信作有益补充。”该试点征信机构高管称。

  P2P或申请征信牌照

  第一批8家试点机构牌照还未正式下发,多家机构已卯足劲准备申请第二批征信牌照,其中包括百度、京东、小米以及一些龙头P2P企业。

  “中国13亿多人口,央行征信系统有完整征信记录的仅有2.8亿。80%的人没有或缺失征信记录,从国内市场容量来看,个人征信市场完全可以容纳更多征信机构。从美国市场发展情况看,国内个人征信至少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上述试点征信机构高管说,征信是整个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小贷企业、P2P等机构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征信业发展报告(2003-2013)》,截至2012年底,个人征信市场的规模仅2亿元左右。业内人士预计,国内个人征信市场起码将有千亿级别。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石勇则表示,这一数据还有些保守,“美国的市场规模稳定在2500亿元左右,中国人多,翻一倍应该差不多。”

  这个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京东金融副总裁姚乃胜曾透露,京东有计划申请个人征信牌照,而京东金融早在去年2月份就推出“京东白条”消费信贷产品。而近期刚亮相的小米金融,亦表示将打造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建立征信系统。此外,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百度也很有可能出现在第二批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名单里。

  “金融业务做到一定规模,风控方面的需求就要加强。这时,要么购买征信数据,要么自己搭建平台。百度、京东等机构都有条件搭建自己的征信平台。”上述试点征信机构高管说。

  除此之外,亦有龙头P2P可能涉足征信领域。

  拍拍贷3月末正式推出自己打造的核心风控系统“魔镜风控系统”,依托600万在线用户、积累近40亿条数据而成,可以给出每一笔借款的相应风险评级,最后系统再依据风险评级形成风险定价,以此保证收益和风险相匹配。

  “从监管层的态度看,还是比较鼓励民间征信机构发展。拍拍贷做了这么多年的网贷业务,最核心的工作也是在做征信。未来,我们可能会考虑将征信业务分拆出来,开放第三方征信接口。”拍拍贷首席执行官张俊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