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概股回归A股并非多大的好事

2015年06月16日 10:38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在A股大牛市诱惑之下,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退市步伐越来越快。据媒体统计,从4月至今短短两个月内,已经有10家中概股的中小股东收到私有化邀约,还有一些公司签署了最终私有化协议,即将退市。

  虽然中国概念股通过私有化的方式从海外市场回归A股,是资本市场套利规律发挥作用的正常现象,但像现在这样如此集中地进行私有化、向A股回归的现象,是颇值得思考的。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原因是A股市场的持续走牛,这些准备回归的公司大多数都是前些年A股市场持续低迷、上市前景暗淡的情况下出走海外的,此时回来看上去顺理成章。

  不过,对中国概念股纷纷准备回归A股,也不要太过高兴,太当一回事。因为,这些准备回归A股的中国概念股并不都是优质公司,或者说很有市场前景的公司,甚至它们大多数只是一些二、三线的公司。它们之所以热衷回归,除了中国概念股时常遭受境外投资者的严苛对待,给予较低估值之外,更多的还是企业自身不适应海外市场的严厉监管以及投资者高度理性投资的习惯。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除了一些龙头公司之外,绝大多数都在二级市场上表现不如人意,与在国内上市的同行业公司相比简直天上地下。如博纳影业在美国的市值约8.16亿美元,不到50亿元人民币,而与其业务相近的华谊兄弟、光线传媒A股市值分别达到790亿元和730亿元,相差十几倍。

  如果仅仅出于对A股高估值的向往而踏上回归路,那么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中概股大量回归到底能给A股市场带来什么?除了可能引起爆炒、除了短期内市值快速增长之外,还有什么更多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这些在海外市场“混”不下去的公司,一到A股就立刻成为“香饽饽”,成为炒作对象,那这种回归的意义有多大,就要反思一下了。

  我们并不否认,中国概念股在海外(特别是美国市场)确实遭到了一些不信任的待遇,甚至“歧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它们未受到热烈的欢迎也不完全是国外监管机构、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有什么特别的不公平,或者说有多严重的排外思想,更多情况是中国概念股自身存在的问题被理性的投资者发现,是自身缺陷在严厉监管的环境下被暴露了。例如,财务造假引发的中国概念股被集体调查,就是自身不过硬的表现。

  这类问题如果发生在A股市场,很可能就轻松过关了或仅仅被轻轻发落,这些公司的股价不仅不会大跌,反而可能会上涨。如果中国概念股是因为自身缺陷方面的原因回归A股,中国的监管者不妨在审批方面严格些。目前,A股市场也在规范,也在确立价值投资理念,也在对企业的成长性予以更多关注,特别是提供虚假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也在加大打击力度,为什么就不能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接受更多更好的规范监管,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即便回归,也应该是让一些规范的公司带动A股市场向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如果是因为在海外市场“混”不下去而要回归A股,那么投资者对这些公司真是高兴得太早了一点。

  虽然说企业在何地上市是一个市场化的选择行为,但中概股如果因这样的原因回归A股,并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也是融入国际市场、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影响、扩大国际市场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像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对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就是非常大的。如果A股是一个真正开放的市场,就不应该只是中国企业低成本获取资金的圈钱场,也不应该成为不适应严厉市场环境的公司的避风港。应当吸引国外优秀的公司来A股上市,同时,要继续把优秀企业推向海外市场,只有这样,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交集才会越来越多,中国资本市场才会在开放中越来越健康,否则只会闭门造车,进步太慢。

【编辑:刘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