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证所副总经理刘世安:经济新常态离不开金融新常态支持

2015年06月16日 11:0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每经记者 孙宇婷

  6月13日,“创新与资本高峰论坛暨2015成都经济证券化提升行动计划”在成都天府国际金融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的20余名业界专家和400余名嘉宾云集于此,论道资本变革与创新。为支持“2015成都经济证券化提升行动计划”落地,本次论坛邀请了新加坡交易所、上证所、华西证券、国金证券等知名金融机构参加。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主旋律,并成为我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中高端发展的新引擎。”6月13日,在成都市金融办联合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蓉举行的“创新与资本高峰论坛暨2015成都经济证券化提升行动计划”论坛上,上证所副总经理刘世安发表了“加快推进适应新常态的金融改革”的主题演讲。“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绝对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同我国庞大的实体经济以及新兴产业的巨大融资需求相比,相对规模还是偏小。”刘世安表示。

  资本市场助力经济新常态

  在开场主题演讲中,上证所副总经理刘世安认为,经济新常态下创新与资本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谈到,“经济新常态下新兴产业、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是实体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代表着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但这类企业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普遍存在着初期投入多、盈利周期长、经营风险高、投资风险大等特点,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传统金融模式很难有效满足其融资需求。

  相比之下,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和投资风险相对分散,天然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定价市场化、服务多层次的特征,可以有效对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刘世安指出,近三十年来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为全球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生物技术四大产业提供了大量低廉、便捷、多样的金融服务支持,催生出以IBM、微软、苹果、谷歌等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巨人。

  因此,在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下,单纯依靠大规模信贷扩张的旧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构建能够满足新经济、新型产业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离不开金融新常态的有力支持”,他表示,从存量看,截至今年5月底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已超过60万亿,位居全球第二,但直接融资比重仅达46%,远低于同时期境外主要经济体70%的平均水平。

  从增量来看,2014年我国直接融资达到2.8万亿人民币,其中股票融资为4350亿元,也位于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但是直接融资占整个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仅17%,股票融资比重更低,仅有2.7%。可见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新常态下新经济发展的空间依然巨大。

  资本市场还有诸多不足

  刘世安表示,我国资本市场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与金融新常态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行政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成本过高,运行效率较低;股票市场波动较大,稳定性不足;市场法制意识比较薄弱,证券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等多个方面。

  针对我国当前股票市场波动性较大的现状,刘世安通过与海外老牌资本市场对比分析指出,成熟资本市场中股票上涨年份大多超过股票下跌年份。他表示,“过去60年美股上涨年份超过下跌年份的2倍,呈现明显的牛长熊短格局。我国股市上涨13年,下跌18年,大致是相当的。”

  但是2001年以来,A股上涨5年,下跌8年。重要原因是市场缺乏一定规模的长期资金,A股整个市场大起大落波动性大、稳定性差。刘世安表示,2014年上海机构投资持股比重只有10%,而美国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在60%以上。近期A股的股票开户数突破2亿户,这些投资者绝大部分是风险意识小的散户,导致投资结构进一步失衡。

  鉴于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刘世安指出,要打破制约市场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政策性束缚,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构造金融新常态。

  在会议上,20余名业界资深专家和400余名现场嘉宾围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融的创新蓉的未来”、“国资证券化及PPP改革 撬动投资新蓝海”等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讨论,特别是对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如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创业创新展开了深入交流。

【编辑:史聪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