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股市历经冲击和洗礼 将更趋成熟和稳健

2015年08月27日 10:43 来源:证券时报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吕锦明/制表 彭春霞/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吕锦明

  近期环球股市大多经历了剧烈震荡和大幅度调整,港股市场上多数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股灾的冲击,内地A股市场近年来与港股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强,尤其是标志着两地市场进一步互联互通的沪港通机制启动后,A股和港股的关联更加紧密,港股的发展历史较A股更长,因此,港股所经历的历次股灾及市场恢复和建设经验,很值得内地市场参考和借鉴。

  1967年股灾

  促香港交易所雏形初现

  1966年5月,内地爆发文化大革命,风潮蔓延至香港。1967年,香港爆发了“反英抗暴”运动,反抗英国政府管治的运动此起彼伏,港英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示威群众,一时间香港市民人心惶惶,再加上各种谣传泛滥,令大批外籍人士以及香港世家子弟因担心人身和财务安全,便开始大量抛售股票和物业,大量财富因此被转移离港。这引发港股恒生指数由1966年2月28日85.81点的当年最高点,跌至1967年8月31日的58.61点,并创出恒生指数有史以来最低纪录,由1966年高点计算的跌幅达32%,如果再加上香港银行挤提潮出现之前的下跌,跌幅更高达43.39%。

  这次股灾主要是受累于当时政局不稳,市场自身的基本面实际上并无太大变化。因此,之后在1968年12月底港股收市时恒生指数已达到107.55点,比年初的66.92点上升超过60%;踏入1969年后,香港股市持续攀升,气势凌厉;在1969年至1972年这4年期间,恒生指数每月平均数上升了近3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1969年至1972年间,香港设有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加上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形成了4家交易所鼎足而立的局面,而且有愈来愈多证券交易所加入。为此,港英政府于1973年3月1日紧急颁布了《1973年第20号法令》,即《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旨在遏制当时滥开证券交易所的风气,同时着手撮合4个交易所合并,希望借此提升香港股票市场的整体素质,这就是日后4家交易所合并成如今的港交所的历史背景。

  1973年股灾后

  港府剑指恶意炒作

  1969年以后的港股市场,每当有新股上市股民便一拥而上认购,由于当时香港市场的新股供应量有限,参与新股认购多能取得不俗的收益,这些情况类似于现在A股的打新潮。在1968~1972年期间,港股的升幅分别为:61%、44.6%、36.3%、61%、147%;成交量分别为:9.44亿、25.46亿、59.89亿、147.93亿、437.58亿港元,可谓量价齐升,属于“超级大牛市”的表现。不过,一直被唱好的股价渐渐脱离了公司的实际盈利水平、香港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情况,以至于制度上的创新和变革也被忽略了,港股在行情过急、过剧、过滥的膨胀与扩张下终于乐极生悲,酿成股灾。

  由古天乐、吴彦祖等明星主演的《窃听风云2》,反映的正是1973年香港股灾情况。业内人士认为,其实1973年香港股灾就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也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灾。从1968年到1973年的近5个年头里,香港股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牛市”,全港市民都沉醉在股票生财的梦里,虽然当时的港英政府已经再三提醒民众警惕股市泡沫,但多数香港股民置若罔闻……之后,恒生指数从1973年3月9日最高的1774.96点跌至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最低的150.11点,跌幅高达92%!分析普遍认为,此次股灾的罪魁祸首之一是外资大行,它们借香港股市长期以来积累的虚高之势先注资哄抬股价,又在高点将所有股票抛出获利离场,导致恒生指数一泻千里。

  为了冷却过热的炒风,港府在1973年1月6日宣布成立“证券咨询委员会”;另外,鉴于当时股市跌势过急,4家交易所和银行负责人先后约见当时的财政司司长夏鼎基,商讨稳定股市的政策,港府在坚持“不会干预利伯维尔场运作”的前提下,对银行及交易所提出的一系列自发性措施,包括:(一)押后新股上市3个月,减少股票供应;(二)严限经纪24小时内交收,遏制抛空炒作;(三)部分大型银行同意放宽股票按揭贷款,放松市场银根;(三)解除外汇管制,挽回市场的投资信心等。

  到了1973年8月1日,当时的香港立法局通过了《禁止开设期货交易所条例》,此项法案虽然没有改变当时香港的交易所数目,但港府希望收紧市场活动空间并加强股票买卖监察的态度则十分明显。之后,港英政府立法局在1974年通过了《1974年证券条例》、《1974年保障投资者条例》;同年4月及8月,香港先后成立了证券登记公司总会、证券交易所赔偿基金,期待以此拨乱反正,恢复市场秩序。

  1987年股灾后

  香港证监会成立

  1973年股灾后,港股经历了一段相对较长的平稳发展期。到了1987年,港股已经累积了相当大的升幅,此时全球化影响初显,亚太区股市在无任何利空消息的情况下,先于美国股市开始大幅下挫且跌势非常急。但是,香港交易所却错误地宣布停市4天,令沽盘累积、沽压无法得以释放,投资者于复市后立即集中沽售股票,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令港股再次大幅下跌——恒指从1987年10月1日的3968.7点,最低跌到同年12月7日的1876.18点,历时仅2个月左右,跌幅高达53%。值得庆幸的是,港股在经历急跌后迅速修正了之前过高的估值,重新恢复升轨。

  这期间,港府为应对市况宣布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包括:豁免上市公司买回自己股份的限制;外汇基金、赛马会、汇丰银行等均入市买股票等;《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条例》在之后两年开始制定,并依此成立了香港证监会。

  1997~1998年股灾间

  港府主动出击

  1997年10月,国际炒家开始围攻香港,纷纷做空港股和港币。恒生指数从1997年8月7日16673点开始急剧下跌,1997年10月28日就跌破10000点,跌幅达45.6%,股市市值2个月之内蒸发21000亿港元,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1998年港股继续下跌,恒指当年8月13日跌至6660点。

  市场分析认为,这次是由于国际炒家的精准狙击,以同时沽空港元及恒指期指来获利。此次股灾对于香港市场管理层的影响主要在于对市场管理观念的变化以及在金融监管问题上的变化——从最早的不干预市场到1998年的主动入市干预。1998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其功能之一为就该投资组合以一个有秩序的方式沽售提供意见;到1999年11月,成立以交易所买卖基金为架构的盈富基金,将已购买的港股部分售回到市场。

  2000~2003年股灾间

  积极应对事件性因素

  2000年后,刚从1997年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的香港股市再迎来科网股泡沫爆破、911恐怖袭击、SARS事件引发的股灾,恒指从2000年3月的18397.57点跌至2003年4月的8831.87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一系列股灾主要由事件因素影响,而一般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并未有太大问题,所以在非典过后港股有了大幅的反弹。香港特区政府在非典期间及时推出了涉及金额约118亿港元的八项救市措施,同时推出各项宽免措施切实降低市民负担和企业经营成本。

  2008年股灾

  未采取制度改革

  2008年香港发生两次股灾。第一次股灾发生在1月中下旬,由法兴银行违规交易事件引发外围大幅下跌,恒指自1月初的27800点跌至1月22日的21700点,共跌去6000多点(曾于一日内跌2000多点);此后,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引发金融海啸,恒指于雷曼事件爆发前的19352点,到最后以14387点作结,全年共跌48.1%,创1974年以来港股表现最差的一年。

  这次主要是受到环球经济因素影响,港府因应市场运作规律采取微调动作,并未采取更大的行动和制度改革。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