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大交易所拟引入熔断机制 为市场装上“保险丝”

2015年09月08日 11:12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李大霄:应该能够缓解市场的大幅波动,同时可以稳定股市、保护投资人的权益以及维护市场。熔断机制在国外应该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交易机制,我们引入这一交易机制的主要目的应该还是保护投资人及完善交易。

  经济之声:征求已意见稿中,设置5%、7%两档指数熔断阈值,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李大霄:因为我们的涨跌停板是10%,5%和7%应该比10%要小一些,这也就是说我们进一步收窄了单日的波幅。国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熔就断,一种是熔而不断,我们所采取的就是前一种方式。当价格达到5%和7%时,就能够让交易双方冷静一下,从而起到阻止投资人的恐慌或亢奋情绪过分传导的作用。

  经济之声:相较于涨跌停板的10%,其功能类似吗?

  李大霄:类似,其实原来出现过很多次指数跌8.3%,如果我们引入了熔断机制,跌幅就不会再超过8%,7%就到位了,其实7%在正常的交易中也是非常罕见的,以后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减少,但是代价就是市场效率会有所降低。

  经济之声:很多人质疑说:美国等市场实施“熔断制度”,是因为其没有“涨跌停限制”,而中国从1996年12月就已经开始实施“涨跌停板制度”,为什么还要引入“熔断机制”?

  董登新:首先,美国现在不仅有指数熔断,在2010年还增加了个股的熔断,我国的涨跌停板制度应该是广义上的一个熔断机制,由于涨跌停板机制针对的是个股熔断,所以它防范的是非系统性风险,也就是个股暴跌或暴涨的风险,但是个股的熔断不能代替整个大盘、指数或整个市场的熔断。我们此次推出的沪深300股指的熔断机制是专门针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是针对整个市场的一种熔断机制。

  经济之声:A股引入“指数熔断机制”,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董登新:大盘或指数的熔断机制有点类似于台球赛中的请求转球的规则,它主要的作用一方面是打乱惯性暴涨或惯性暴跌的节奏,给投资者冷静思考或理性决策的机会,同时也可以防止投资者在暴涨或暴跌的过程中当中头脑发热。

  经济之声:从目前涨跌停的情况,尤其是市场从6月下旬的下跌情况来看,连续的跌停可能造成了市场的恐慌情绪,这种熔断有没有可能产生类似的影响?

  董登新:“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和发达市场的差别较大,目前世界上频繁使用大盘熔断机制的国家就是俄罗斯,但是一般的市场对于大盘的熔断都非常谨慎。中国的股市应该也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暴涨暴跌是常态,但是涨幅和跌幅都超过7%的情况确实不多见,所以我认为此次的熔断机制还是比较适度的,也是比较合理的。

  经济之声:熔断机制引入之后,能不能确保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董登新:熔断机制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完善市场的游戏规则及制度。例如我们市场目前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散户市和政策市,这是导致目前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在制度上存在的最根本的缺陷。在散户市中,90%的成交量都是由散户完成的,而政策市就是政府直接参与股市的调控和干预,这都是造成我们市场暴涨暴跌的制度层面的原因,所以我们要从制度的根源去改进它。

  经济之声:改进的目的是什么?将散户都变成机构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吗?

  董登新:如果我们能做大做强机构投资者群体,应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市场目前短炒过度投机的格局,因为机构投资者是组合投资者,它能够进行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我们的改革主要是要去行政化,同时进行市场化和法制化的改革,从而达到稳定市场经济的目的。

  经济之声:如果机构的基金经理没有具备应有的素质,此时又应该如何改进呢?

  董登新:机构投资者群体需要拥有足够的大智慧才能创造出机构对机构均衡博弈的格局,如果我们的市场仍然是以散户为主,市场博弈的格局一般会表示为机构对散户的代发,在这种情况下,机构就变成了一个大散户。从整体的市场投资的结构来看,只有机构投资者占主体,市场才能形成一种均衡、稳定的机构资金对等的博弈格局,这种价值机制才是比较理性,或相对稳定的。

【编辑:刘旭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