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A股迎来弱势反弹行情

2015年09月11日 09:4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8月底以来市场逐渐企稳,其中上证指数从前期最低的2850点回升至本周四3197点,并且站上了5日与10日均线。我们认为,这也意味着市场在消化利空、迎来多重利好后,做多力量在逐渐增强,当然由于市场做多信心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短期市场仍不具备持续反弹的条件。

  8月中下旬以来的促发市场大跌的因素包括:人民币汇率急剧贬值引发的人们对于资本外逃、外债负担加重的担忧,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压力加大引发的海外担心经济硬着陆的担忧等,但近期政策与市场层面的多重利好有助于缓解投资人的悲观情绪。

  第一,人民币汇率逐渐稳定。如近期李克强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不存在长期贬值的基础,我们将会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央行也出台政策抑制做空人民币的行为,如提高远期售汇的结算金比例等,这都使得货币政策再行“双降”之后,人民币汇率也并未如个别机构预计的那样出现加速贬值的现象,近期人民币汇率正在逐渐稳定下来,并且有小幅升值迹象,如人民币汇率从8月底的6.4上升至近期6.37。

  第二,经济下滑的压力迫使政府加快稳增长的力度。如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规模再次上调至3.2万亿(包括今年3月和6月公布的2万亿总额和8月份公布的第三批1.2万亿额度),而除存量替换之外,还有6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财政部综合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包括统筹资金推动重大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加大降税清费力度、加快增设口岸免税店扩大国内消费、发挥好各类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等,这都有利于促进地方稳增长的落实。海外市场对于我国经济硬着陆风险的担忧也因此缓解。

  第三,政策层面稳定资本市场动作不断强化。如从8月下旬的加快养老金入市,到中金所出组合拳,实施系列措施抑制股指期货市场过度投机: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股指期货交易保证金由当前的10%提高到20%,以及近期出台持股一年免收股息红利税等,都向市场传达了政策层面维稳的决心,近期李克强的讲话更有利于提振投资人信心,他谈到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在6、7月份发生异常波动,有关方面采取措施稳定市场,是为了防止风险的蔓延,现在可以说防范住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四,A股市场去杠杆压力已大大减轻。如在管理层主动压杠杆以及市场调整的因素作用之下,场外配资与伞形信托等渠道的杠杆入市资金加速出清,从最透明的两融余额规模来看,从今年6月18日22730亿元的规模,已经萎缩到9月7日9780亿元,当前两融规模已经相当于2014年12月底的水平,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已经回到2%之下,A股加速去杠杆的结束也意味着市场核心风险释放已经进入尾声。

  第五,A股经历大跌后已经进入价值区间。如截至9月1日,沪深300指数平均市盈率12倍,上证50不到10倍,市场估值跌入了2012年2月以来的相对低估值区间。相比之下,美国道琼斯指数平均市盈率14.4倍,标普500指数17倍,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22倍,A股市场蓝筹股估值几乎全世界最低,这都开始吸引价值投资人,如近期沪股通资金持续流入A股。

  尽管目前市场已经企稳,但是考虑到以下因素,持续反弹的条件仍不具备。

  第一,清查配资还会继续压制市场上涨。如继6月中旬及7月中旬两次要求证券公司对场外配资进行自查、核查后,8月底监管层针对场外配资再出重拳。上述清理整顿工作原则上要求在9月30日前完成,个别存量较大的公司不得晚于10月底前完成,考虑到场外配资规模仍高达2000亿元,这无疑会抑制市场上涨。

  第二,美联储加息。9月16日至17日美联储FOMC会议即将召开,届时有关联储是否会在9月加息的疑问将得到答案,而从目前美国经济与就业情况来看,如美国7月JOLTS职位空缺575.3万,远超预期的530万,创纪录新高,此前公布的就业市场状况指数LMCI超预期回升,均显示美国就业市场依然较为稳固,联储9月加息预期在不断提升,也会增加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

  第三,企业盈利面压力增大。如8月CPI同比上涨2.0%,较上月反弹0.4个百分点,创下去年8月份以来新高;8月PPI同比下降5.9%,跌幅继续扩大,这预示着一方面成本压力上行,一方面受经济需求疲弱和产能过剩压力影响,工业品价格低迷,这无疑不利于企业盈利增长。

  因此,近期市场完成修复性反弹后,还会持续处于盘整过程中。

【编辑:陆肖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