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融利率尚未“跟降” 今年五次降息后券商可多赚百亿元

2015年10月28日 07:56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距离上次“双降”尚不足两个月,23日晚间央行再次送出大礼,宣布自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央行今年以来的第五次降息。回顾今年3月1日央行降息,作为行业龙头的中信证券率先下调两融利率,国泰君安、华泰证券、广发证券等券商也纷纷跟进。

  然而,5月11日、6月28日和8月26日央行三次降息后,各大券商融资利率和融券费率都没有同步下调,一直执行8.35%的融资利率和融券费率不变。10月28日,《证券日报》记者向多家券商位于北京的营业部咨询,对方都表示尚未收到总部下调两融利率的通知。业内人士表示,两融利率并非对标基准利率,而是对标市场利率,根据市场需求、客户的资金规模等方面来决定如何给予两融利率。降息后券商向银行转让两融收益权的成本可能下降,息差扩大有助于券商提高两融的净收益。

  券商两融费率未降

  投资者更在意服务质量

  去年11月底央行首次降息,券商维持以金融机构6个月期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定价标准,拒绝调整费率。今年3月份,央行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彼时以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为代表的大型证券公司主动将利率由此前的8.6%降至8.35%。而随后央行连续四次降息,各大券商却选择集体沉默。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查询各大证券公司官网,暂时都没有融资费率下降的消息。10月28日记者电话咨询了多家券商在北京的营业部,对方均表示暂时没有接到融资费率下调的通知。据记者了解,8.35%仍然是目前业内较大规模券商普遍执行的融资利率水平,如华泰证券、国金证券都是在今年3月开始实行8.35%的融资利率水平。此后央行四次降息,但券商的融资利率都没有跟进下调,一些券商的融资利率比8.35%还要更高一些。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两融利率并非对标基准利率,而是对标市场利率,即根据市场需求、客户的资金规模等方面来决定给予两融利率。上半年大牛市时,受限于券商净资本,部分券商的融资规模已接近上限,两融供不应求的状态决定了券商没有必要主动“减收”。而随着下半年开始市场下行,两融余额下降使供求关系出现明显变化,预计随后会有券商下调融资利率。

  此外,记者还发现,多位受访的投资者都表示,欢迎券商下调融资利率。但相对于股票市场每天的波动幅度,对两融利息并不十分敏感,更在意的是券商的服务质量。今年上半年大牛市时经常出现需要加杠杆的时候券商无资可融,面对市场波动不敢做超短线,只能被动的死扛,以防止卖出之后再也融不到资。希望券商还是在服务质量上多下工夫,希望不要再出现上述现象。

  一年可多赚100亿元

  降息或推动券商业绩回暖

  据了解,根据2015年7月1日证监会最新发布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规定,融资利率、融券费率由证券公司与客户自主商定。但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利率的定价依据通常是在央行颁布的金融机构6个月贷款基准利率上,上浮3个百分点。随着央行降息,券商通过银行间市场等方式获取资金的成本也在降低。在融资利率和融券费率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券商在两融业务上获得的利润空间则在增大。

  时隔近两个月,沪深两市融资余额终于再上1万亿元大关。根据统计数据 ,10月22至10月26日,连续三个交易日两市融资融券余额合计均超过1万亿元。假设融资余额一直维持在1万亿元水平不变,券商用于两融资金全部通过发行次级债、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而来,那么由于今年3月份以来央行已经累计降息1个百分点,因此券商行业在两融上的利差收入将增加100亿元。

  此外,双降有助于推动市场资金面进一步充裕,推动券商佣金收入的上行。加之今年以来形成了券商以自营投资为行业业绩支撑的格局,业绩与股价将显著受益于双降后的大盘回升。上证指数反弹突破3400点,第二轮救市资金大概率已经解套,此前市场对券商净资产下行的担忧逐渐消解。

  这也使得许多业内人士对于股灾之后饱受打击的券商板块开始变得乐观。如东方证券研究报告就指出,双降推动市场资金面进一步充裕,推动券商交易业务经纪佣金与资本中介业务利息收入上行,券商业绩将实现筑底回升。最悲观的预期全年净利润的增幅预期在200%以上,总收入的增幅预期在150%左右,维持行业看好评级。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